情人節,最早源于羅馬表達愛意的舶來節。在這一天,除了巧克力和玫瑰花,還有情侶們互相贈送的奢侈品。為了浪漫而燒錢確實是一個趨勢。現在那些頭腦還算清醒的人們掀起了反情人節浪潮,以不同形式抵制著這種攀比浪費的怪圈。
近幾年,每年的情人節情侶們都會絞盡腦汁的購辦禮物。巧克力和玫瑰花已經不能進入他們的法眼,名牌的包包和表,甚至是豪車都成了他們贈送的禮物。以前,“禮物是形式,真愛才是實質”,而現在早已變成了“愛情走形式,禮物才是硬道理”。許多情侶為了湊足形式和相互攀比而落入了商家的圈套。情人節因此成了情人劫,更直接地成為浪漫燒錢的代名詞。當情侶們抓緊時間盛裝打扮自己去買電影票、訂餐廳時,很多國家都掀起了反對情人節的浪潮。說這種反對情緒是全球范圍的話,一點都不過分。現在很多國家都通過互聯網來組織對抗情人節的團體,有的政府人員和商家也加入到此種活動之中,他們齊聲呼吁要罷免情人節。
年度單身人士
歐洲的反對情人節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這基本上是出于對愚蠢浪漫的反感。愛情和浪漫與賀卡公司以及巧克力制造商完全沒有關系。人們其實并不反對浪漫,只是反對有人讓他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送價值不菲的禮物。前幾年英國還開設了一個“反情人節網站”,目的就在于反對情人節的商業化運作。在英國,更為夸張的是一些小學為保護學生,明令禁止學生帶情人節卡片去學校。學校擔心學生太早談情說愛,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引來了家長的不同回應。有的家長支持學校的這種做法,有的則持反對意見,因為他們不想看到孩子因為沒收到卡片而失落的眼神。
為擺脫情人節慶祝活動的陰影,意大利的單身們將2月15日稱為“單身節”,一些沒有男朋友、女朋友的單身人士在一起大談單身的好處,戀愛之中的麻煩等等。眾多商家也看好這一市場,紛紛進軍沒有情人的“反情人節”,可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在慶祝單身生活的同時還要求提高單身的地位,讓社會關注單身面臨的歧視問題和偏見,比如低收入住房和垃圾稅等問題。在這一天,單身協會還將選出一名“年度單身人士”。
愛情,饒了我吧
情人節是美國第二大“賀卡”節日。除了圣誕節,美國人在情人節前郵寄的賀卡最多,一般都會達到2億張左右,其中85%由女性寄出。這還不包括學生們在學校里相互贈送的卡片。但是美國賀卡集團近些年推出的“反情人節”系列賀卡賣的比情人節賀卡還要火爆。上面寫著:“女人們應該高喊,我們不需要在這天從男人那里收取到浪漫,因此來顯示我們的分量!”又或者是,“情人節到了,空氣中彌漫著愛的氣味,它讓我想吐!”但沒有情人的情人節并非只是說說而已,美國許多娛樂場所紛紛在情人節當天推出單身聚會,讓因商家在情人節只照顧有情人而郁悶的單身一族有地方可去。
除了在現實生活中,互聯網上也出現了大量“反情人節”論壇、博客以及產品,其中包括印有“愛情殺人靜悄悄”的酒杯。一些在情人節之夜往往推出情侶套餐的夜店也開始轉變思想,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一個集保齡球、迪廳于一身的娛樂場所就將推出一個名為“愛情,饒了我吧”的節日大派對,并保證絕不在派對上播出柔情蜜意的音樂,此外還將供應名為“愛情糟透了”的雞尾酒。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字,美國的單身女性人數達到6100萬,占女性人口總數的51%。單身人口占主流,大眾對情人節出現“逆反心理”也不足為奇。
需要內斂的愛情
日本情人節有女性給男性送巧克力的習慣。不過日本一家網絡調查公司的調查表明:有70%的女性職員認為“情人節沒必要送巧克力”,50%的男性職員也表示贊同。女性中的58%、男性中的50%表示對情人節的到來“比較厭煩”或“很厭煩”。女性的理由為“要花錢”、“準備很麻煩”;男性認為“還禮很麻煩”、“成為比較對象”。
在日本,為了對抗這個充滿商業味道的節日,為了反對模式化的對白和劇情,為了鄙視“愛情”裹挾著大堆色彩斑斕的附加物,單身青年們組成“戰隊”,高喊著“情侶去死”的口號、朝街頭的情侶們投去“標槍”一般的蔑視目光。他們的宗旨在于反對帶有濃烈金錢味道的情侶約會方式和為炫耀故作親密的行為,現在已經從日本火到了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團員還會在網絡上大肆散播“整蠱攻略”,號召單身青年們積極投入戰斗,給過情人節的情侶們添堵,并拆散一對是一對。比如,去電影院專買單號票把情侶都分開;打電話把酒店大床房都訂完,讓情侶們在雪里挨凍……
他們并不是反對愛情,他們也打擊虛假愛情,憎恨用情不專,憎恨愛作秀的情侶。不可否認,過度的情人節氣氛渲染讓這個節日已漸漸失去原本簡單動人的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