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匹烈馬,從亞洲狂奔而來,一頭撞進歐洲大陸”
一位土耳其詩人曾經這樣形容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及國土形狀。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大洲,幾乎各個偉大的文明都曾在此相遇過。文明的碰撞留給這片土地五彩斑斕的印記,行走在其間,你會感嘆于它的包容性如此之強大。
在今天的土耳其語里“中國”和“瓷器”是同一個詞—cini。這些精美絕倫的土耳其瓷器,經過時代的洗禮與演化已經附著上了土耳其自己的文化印記,色彩鮮艷動人,生動的圖案就像是土耳其文化精神的一個縮影,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關于信仰關于土耳其的故事。一般看法是土耳其制作瓷磚的方法來自伊朗,而制作日用和裝飾性瓷器的技術則是奧斯曼時期由中國傳入的。
現在,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宮收藏的瓷器達一萬二千多件,是繼中國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大瓷器收藏館,這里所藏的中國瓷器多產自元、明、清時期。“研究中國陶瓷不去看托普卡帕宮收藏的中國瓷器,對一名陶瓷學家來講是一件死不瞑目的事。”可見,土耳其陶瓷和中國有著扯不亂理還亂的關系。
16世紀時,一種紅色彩釉出現了,名字就叫“土耳其紅”。燒制出被稱之為“土耳其紅”的番茄紅色彩釉,使生產的瓷器別具一格,圖案更加生動美觀。土耳其瓷都伊茲尼克出產的產品在業界被稱為質量上乘的作品,想必,這和瓷器之中包含的石英密不可分。所以,土耳其的瓷器不僅在制作上十分考究,在用料上也是獨具一格。
在土耳其,你會發現很多瓷器和中國的青花瓷圖案如此相似,又極具異域風格,這就要歸功于奧斯曼帝國時期中國和土耳其之間絲綢之路了。據說奧斯曼土耳其人認為瓷器乃稀世珍品,公元八百一十六年前后,綠色是伊斯蘭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筑上我們都能看到有綠色的穹頂或裝飾。
到了14世紀,波斯的蒙古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蘇菲派,由于蘇菲派本身很喜歡藍色,又認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圣潔,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時,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藍色。此后,藍色成為奧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當看到了產自中國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后,土耳其人開始學習并仿制制作起來。
說起圖案,不得不提起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陶器之鄉阿瓦諾斯。和中國的瓷器一樣,陶瓷制品儼然已成為最能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的產品之一,土耳其瓷器所描繪的花紋不但種類多樣而且紋路細膩、色彩豐富,在中國的陶瓷技術傳入土耳其至今,瓷器已經被打上了深深的土耳其印跡。
阿瓦諾斯的陶器由流經城鎮中心的紅河中的紅粘土,以及山上的白粘土制作而成,不少家庭作坊至今保留了祖傳的陶瓷制作絕活兒,從選材、制坯、繪畫、上色,每一個環節都細致入微,并且制作陶瓷的整個環節都與我國的傳統方法極其相似。
這里的陶瓷都選用的是卡帕多西亞特有的紅色粘土。別看這里的工匠很多都是五大三粗的,但是他們手底下的功夫卻一點都不含糊。經過熟練的手法,一件瓷器雛形就可以很快完成。經過干燥之后的瓷器胚都會浸泡在釉漿中,為了均勻,師傅們還會用杯子不斷地順著瓷胚慢慢澆釉。
所有的土耳其陶瓷都是手工上色,不管工藝多么復雜,花紋多么眼花繚亂,都不要質疑它是否出自硬漢與美女靈活的雙手。在卡帕多西亞的阿瓦諾斯,陶瓷工作室、陶瓷作坊、瓷器商店繼承發揚著土耳其民間陶器制作工藝傳統,將土耳其陶器特有的造型設計和花紋、繪制技法工藝保留至今,使得這里的陶瓷制品聞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