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
今天,教育部、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中華職教社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活動總結座談會。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出席活動的各位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向獲獎選手和單位表示衷心祝賀,向具體承辦頒獎典禮活動的單位以及長期以來支持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有關單位表示誠摯謝意!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認真總結“文明風采”活動的成績和經驗
2004年,教育部決定組織開展首屆“文明風采”競賽活動,到今年已連續舉辦10屆。10年來,“文明風采”競賽活動規格不斷提升,學生參賽規模不斷增長,作品質量不斷提高,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加強中職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載體,形成了“武有技能大賽,文有文明風采”的良好局面。今年參賽學校達到2800多所,參與學生120多萬。這項活動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如此受到普遍歡迎,得益于:
一是導向正確。10年來,競賽活動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跟時代步伐,突出德育內核,活動主題都緊密聯系中央和部黨組對職業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要求,賽項內容和形式都力求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始終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
二是特色明顯。10年來,競賽活動始終圍繞職業教育和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突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理念,不斷探索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打造一個參與的平臺,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是勇于創新。10年來,競賽活動堅持賽后認真總結并組織座談交流,根據“重在參與、重在過程、重在激勵”的原則適時調整賽項和組織形式。特別是今年既嚴格按照“八項規定”要求節儉辦賽,又充分發揮省級作用擴大影響,值得肯定。
四是形成合力。10年來,競賽活動一直得到有關部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時我們把集中競賽與日常德育工作相結合,與德育工作隊伍建設相結合,競賽活動成為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載體。
實踐證明,“文明風采”競賽活動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時代感強,為廣大中職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提高素養的舞臺,彰顯了職業教育人人成才、全面發展的獨特魅力,樹立了職教特色的德育活動品牌。正像老師們所說的:“競賽是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師生的一次精神聚會,也是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師生風采的一次大檢閱。”
二、深刻理解三中全會對職業教育的重大部署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新形勢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次關鍵會議,改革是會議的主題。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職業教育必須抓住六個重要方面。
一是更加突出戰略地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兩個看似矛盾但又本質關聯的現象:一是青年就業形勢嚴峻。目前全球15-24歲青年失業者達到7340萬,失業率達12.6%,其中歐盟國家達23.5%。二是技術工人短缺日益突出。造成這兩個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職業教育發展不足,教育結構不合理。對我國來說,轉方式、調結構是當前一個時期的戰略任務。完成這個戰略任務,離不開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二是注重體現類型特點。近年來,職業教育堅持就業導向,逐步確立了自身對接需求、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就是具體體現,2011年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立足類型特點辦學,是我們的重要經驗和必須堅持的方向。要面向生產服務一線,進一步促進“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三是科學設定培養目標。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既要著眼于滿足當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需求,又要注重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的趨勢。要圍繞產業發展要求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系統構建從中職、高職、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推動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四是堅持特色發展路徑。發展職業教育,必須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我們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與德國、瑞士等國家相比還有很大距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職業教育的管理和辦學提出了新要求。要以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完善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形成全社會舉辦職業教育的合力。
五是深入推進關鍵改革。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其中,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重點內容。要按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要求,在高中教育階段,加強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統籌;在高等教育階段,重點探索“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綜合評價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同時,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為人們多次選擇和在職學習提供靈活暢通的渠道。
六是積極拓展服務面向。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高度重視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職業培訓,整合自身的工作平臺和資源庫,對職業院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方面,很多院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高度重視職業培訓在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服務行業企業職工培訓需求,為促進就業和終身學習作貢獻。
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重點任務
目前,教育部正在按照中央指示,積極籌備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準備印發實施《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我們要按照中央和部黨組要求,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主線,特別是深刻領會三中全會對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的深刻論述,貫徹落實好中央對新形勢下全面推進德育改革的戰略部署和總體思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人人成才,多樣化成才。
(一)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有機融合、共同育人,對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具有奠基作用,是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是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德育工作作為第一位的工作,把德育要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和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
二是不斷強化核心價值引領這一育人導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把職業院校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切實發揮德育課主渠道作用。要把德育課作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鞏固意識形態主陣地的著力點。教育部將組織力量修訂中職學校德育課課程大綱和規劃教材,把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有機滲透到課程大綱和教材中。各地各校要不斷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按照規定開齊開足德育課,配好師資,按規定選用教材,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加強美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現代職業教育不是單純的專業技術教育,不是簡單的培養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我們要充分認識美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的力量,持之以恒做好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文化內涵,使得職業院校真正成為文化高地。
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的歸屬感,培養學生對偉大祖國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文化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熏陶,以民族傳統節日、歷史文物古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為載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二是加強藝術類課程教學。落實好《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堅持把藝術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藝術課程不能以任何理由被擠占。繼續用好《百首古詩賞析》《百首名曲賞析》《百幅名畫賞析》等教材,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藝術文化經典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三是挖掘專業課程和活動的美育功能。提升專業課教學的文化特色和魅力,滲透美育內容,更好地發揮美育對于立德樹人的特殊功能。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開設人文素養講座、競賽,組織各種學生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擴大藝術教育活動的受益面,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藝術實踐活動。
四是推進校企文化結合。吸收優秀產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使之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優化校園自然環境,學校建筑等要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彰顯職教氛圍,體現教育性、審美性、人性化特點。
(三)創新有效形式,建立實踐育人活動育人長效機制。
學做結合是職業教育教學的重要特點。職業學校在校生多數都處于青春期,身心還不夠成熟。他們有志向、有朝氣,樸實勤奮,吃苦耐勞,但心理較敏感、易自卑、成長困惑較多、逆反心理較強。必須充分認識實踐育人的作用,推進實踐育人、活動育人。
一是創新活動載體。要充分利用開學典禮、重大事件紀念日以及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儀式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常態化。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育教學計劃,依托各類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技場館等課外活動陣地。推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深入城鄉社區、廠礦企業等,依托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社會實踐和服務活動。要做好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指導建立各類課外興趣小組和社團,積極開展各種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和管理,加強正面信息的網絡傳播,密切關注網上動態,杜絕不良信息傳播,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
二是打造活動品牌。近年來,以“文明風采”競賽為代表的德育品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下一步,要進一步研究出臺支持的政策舉措。提升活動規格,擴大初賽的覆蓋面、參與面,吸收更多的部門和行業參與進來。優化項目設置,進一步提高競賽獲獎作品的水平。優化評審程序和標準,提高全國決賽的影響力和獎項的含金量。加大宣傳推廣,使相關德育實踐活動成為放大職教好聲音、傳遞職教正能量、代表職教形象的品牌活動。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各地各校圍繞中國夢教育、“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節糧、節水、節電”教育等舉辦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要把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作為長期任務,加強頂層設計,與文化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實現主題教育活動的常態化和長效化。
(四)深化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德育工作制度。
近年來,各地各校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協作的德育網絡初步形成,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實現了從“參照做”到“專門抓”的重要轉變。但也要看到,職業院校德育工作仍是薄弱環節,必須不斷改革完善德育工作體制機制,切實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完成《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修訂。要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及中央領導同志系列講話精神,抓緊修訂,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大綱正式頒布實施后,各地要深入學習、廣泛宣傳、認真落實。
二是進一步加強職業院校黨的建設。健全職業院校黨的組織,開展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指導職業院校把黨建和學校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戰斗堡壘作用。
三是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要按照立德樹人工程要求,統籌大中小學德育,加強部門溝通,明確工作職責,避免工作缺位。要充分發揮各地文明辦、共青團、關工委、有關學會協會等的作用。要加強調查研究,準確了解學生思想道德狀況,深入系統研究德育工作。
同志們,德育工作涉及面寬、影響力大,關系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關系到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務實,推進職業教育德育改革創新,以優異成績迎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