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爸爸就對我說,有一種夢想,如深山之石,可以敲出燎原大火;如深林之燈,可以照亮前行的路。因此我從記事起,就擁有了夢,夢想自己可以穿行于山林之間,可以翱翔于海洋上空,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是一個在山村長大的90后孩子。由于連綿的群山,這里擋住了外面的世界,也禁錮著一代代生活于此的人們的思想。我的童年,被一層層煙雨包圍,山巒遮擋的一片天空,成了我全部的記憶。瞬間總是被永久定格,一間簡陋的教室里,坐著一群樸素的孩子,幾十雙明亮的眼睛一起注視著木質粗糙的黑板。高高的講臺上,老師一遍遍講述著名作家王家新的散文《在山的那邊》。課后,我忍不住向老師發問:山的那邊真的是海嗎?老師說:“等你長大后,親自去看看就知道了”。老師囫圇吞棗的回答,使我滿臉狐疑。對山的那邊充滿無限好奇,同時也激發了我要走出山村的想法。
十歲時的我,大海、火車、輪船、高樓大廈、裝飾精美的豪華酒店,一切的向往,一切的憧憬,是從那十四寸的小黑白電視里體會的。飛機,是我們這個小山村難得一見的稀物,一次正在上自習課,外面轟轟的飛機打破寧靜的教室,全班一下子全涌到教室外面,藍藍的天空下面是一架雄鷹展翅的飛機,所有的伙伴都仰頭觀望,直到那條長長的噴氣消失在天邊。迷戀的目光,穿透飛機劃過天空留下的白云,遐想白云深處的仙境。白云散盡之后,大伙匯聚一起,談論各自看到的景象,憧憬近距離觸摸飛機的模樣。突然間我旁邊一位小伙伴對藍藍的天空一聲高喊:“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飛機一樣,去展開心中的無限夢想,俯視天空下的山川河流”。
直到中考結束,在外打拼的姐姐打電話給我問我考試成績,問我想不想出來讀書?姐姐說,來吧,這里有海。我欣喜若狂,懷揣一張皺巴巴的高中錄取通知書,穿過一道道山路,來到了這座臨海城市。我見到了夢想中的場景:大海一望無際,洶涌的浪潮翻滾著,不斷拍打著岸邊的礁石,飛濺起一層層白色的浪花。向遠眺望,海水起伏著波濤,一直伸向天際連著淡藍色的天空消失在盡頭,耳畔偶爾傳來沙鷗的鳴叫。我被大海的激情與浩瀚所臣服,我夢想有一天,擁有像海鷗一樣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翱翔于藍天大海的無垠空間。
轉眼又是一年將過。這一年,我住在四人宿舍,書桌、空調,浴室一應俱全,還有那綠茵茵的操場,青翠欲滴的樹林,奔放四溢的鮮花,處處讓我感受到讀書的溫馨。這一年,體質瘦弱的我,在經歷幾多不適應的挫折,和氣候性的病痛之后,也有點自暴自棄的想法。那天晚上,外面皎潔的月光下,在班主任老師與我促膝長談:張海迪身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仍身殘志堅,勤奮學習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創造了人生的奇跡;貝多芬中年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沉默和隱退的生活讓他做出了大量優秀作品,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謝謝你,老師,我懂了:有夢在,何懼想。
夢,喚醒了我的責任心,讓我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身為一名職校生,我不以位卑而忘奮進,我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激勵自己去不斷奮斗。我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學期末的考試中我奪得了全班第一,還拿到了“三好學生”的獎狀。這讓我感受到了一些收獲的喜悅。雖然這離我的夢想還很遙遠,但是我相信在知識和技能的浸潤下,我能夠改變我的命運,創造屬于我的嶄新人生,我終會帶著那豐盛的收獲,去回報生我養我的那個山村,讓山村的孩子們能夠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上課,不再需要受到學習條件的限制,也不再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夢想因成功而完美,只有付諸行動,努力拼搏,才能迎來黎明的曙光。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將肩負使命,勇敢的踏上這條任重而道遠的夢想之路,即使付出所有的青春,也無怨無悔。
那山深處的夢,潛而不藏。這海一般的夢,正肆意綻放。我堅信我的人生定會在不經意之間拐彎,送走昔日的阡陌,迎來一片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