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VR(虛擬現實)技術在演劇藝術中得到廣泛運用,對演劇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感官的欣賞達到極致;傳統意義上的創作主體逐漸消失;技術的刺激催生出新的演劇“場”。未來的新型虛擬演劇活動會使人類產生更多倫理道德上的困惑,同時其也會具備充足的娛樂性、交互性、參與性和偶然性的審美資源。決定演劇活動價值、形式和意義的人不再都是專業人士,過往對演劇和劇本進行評判的標準不再適宜,由此進一步導致戲劇觀念的變革和戲劇標準的重新建立。
關鍵詞:虛擬現實 幻覺 屏幕化審美 場
在演劇藝術發展演變的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演劇觀念的變革都直接或間接與科技在舞臺上的運用相關。早在1895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就已指出,“現代科學與工業的各種發現,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存和思想條件”①。這種情形在近當代尤為突出,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為傳統演劇的推陳出新提供了巨大的驅動力。
近年來,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②在演劇藝術中得到廣泛運用。例如:3D電影院線的基本普及;全國各地陸續建成的眾多大型游樂演藝場所中的虛擬現實娛樂設備、動感影院;全息數字技術在演唱會中的大量使用;虛擬電視節目主持人(演員)在主流電視節目制作中頻繁播出;網絡互動戲劇、影視的流行等等。人們已經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去經歷和體驗世界上早已發生或者尚未發生的事件。VR技術與演劇藝術的廣泛結合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新現象,對演劇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感官的極致
藝術反映真實的程度是古典藝術評價藝術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演劇藝術長久以來也始終保持著對真實感的追求。18世紀意大利的比比耶納家族在戲劇舞臺上運用成角透視營造了幾可亂真的靜態幻覺布景,觀眾每每是為了欣賞華美的寫實幻覺布景而走進劇場。20世紀初,盡管出現了反對幻覺藝術的思潮,但這些思潮所批判的對象只是那些膚淺的表面的模仿自然。換句話說,批判者是試圖從戲劇內部來重新詮釋和建構戲劇的真實。與此同時,幻覺主義在觀眾當中從沒有失去市場,甚至很多的藝術家也從沒終止過對幻覺的追求。VR技術的出現和在未來的廣泛、深入運用將引領演劇藝術達到對真實的模仿的極致,利用它的技術特征創造出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演劇空間,觀眾可以全感官的真正地浸入劇情的景觀世界,體味眼中、耳中、口中、心中的戲劇人生。想象一下感官的極致吧:觀影(觀?。┲?,子彈從你的耳旁呼嘯而過,虛擬演員在你的身邊倒下,砸到你的肩膀,滾燙的血漿飛濺到你的臉龐,這該是怎樣的一番情境??!
二、創作主體的消失
VR技術在演劇領域的應用將進一步導致演劇觀念上的巨大爭議,這種爭議集中在傳統演劇的創作主體方面。在傳統演劇中,編劇、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是與觀眾不同質的兩類人,盡管他們也可能走下舞臺坐在觀眾席上成為觀眾,但是本質上他們與目標觀眾存在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即演劇作品是由創作主體制作出來給接受主體——觀眾來欣賞的,互相之間是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對立和統一。而在虛擬現實性的演劇藝術中,劇本寫作由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多人共同完成,甚至只由觀眾完成。觀眾影響戲劇情節的進程,推動戲劇高潮出現。這種情形動搖了以精英、說教者、先知先覺者的身份自居的戲劇創作主體的信念。創作者和觀眾這樣的名詞將在未來的演劇世界中消失,卷入戲劇事件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主動自由地表達意愿,沒有統一的聲音。創作上的變化進而導致戲劇內容和主題的變化。戲劇依然擁有主題,因為虛擬現實演劇中的參與者總歸是共同關注某一類事件的群體,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戲劇結構會被顛覆,情節發展具有極大偶然性,沒有人能夠預見結尾。虛擬演員將侵占真人演員的表演空間,對其構成威脅。虛擬表演將不僅在數字媒介中以影像的方式出現,其終極的形式將會是一種智能體。人們一定會想:虛擬智能體能夠參與表演,就一定可以做些別的什么。未來的新型虛擬演劇活動會使人類產生更多倫理道德上的困惑,同時也會具備充足的娛樂性、交互性、參與性和偶然性的審美資源。決定演劇活動價值、形式和意義的人不再都是專業人士,過往對演劇和劇本進行評判的標準不再適宜,由此導致戲劇觀念的變革和新戲劇標準的建立。
三、新的演劇“場”
藝術首先表現美。有學者將戲劇美的特征概括為綜合性、劇場性、沖突性。③ 筆者需要指出:戲劇美的綜合性表現為對文學、舞蹈、美術、建筑、雕塑、音樂這些不同審美藝術門類的審美特征的共容。數字技術的廣泛加入對于演劇藝術的綜合性特征更是有效的補充。VR技術融匯觸覺通道、聽覺通道與嗅覺通道等多感官,豐富深化了人們的審美感受;通過遠程出席的概念拓展了戲劇空間,催生了新的演劇“場”。這種新的演劇“場”并不與傳統劇場的劇場性不相容,而恰恰是把傳統演劇場的“場”性進行了增強。在虛擬現實的演劇世界中,觀眾真正走上了舞臺,歷史上觀眾還從來沒有如此近的接近過舞臺,虛擬現實技術構成的新的演劇“場”使觀眾成為戲劇世界的主人。如前文所述,傳統編劇方法產生變異,原有的編劇方法將長時間與新的編劇方法并存,VR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演劇文本形式。VR的技術特征又決定了它所起作用的對象將有可能達到兩個極致——極度的逼真世界和極度的虛構世界。西方戲劇和中國戲曲構成兩種不同類型的戲劇世界,西方崇尚模仿,東方傾向寫意,而虛擬現實的世界既可以創造出完全逼真的現實世界映像,也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在現實世界找不到映射的魔幻天地。在VR技術的影響和作用下,最終,實現任何人腦所能想到的場景和意象將不再遭遇技術上和實現上的困難,反倒是如何拓展人類大腦的想象力將成為我們面臨的問題。電影電視的出現使戲劇審美發生屏幕化轉移,屏幕化的轉移引發學界對戲劇劇場性在本體論意義上的重視。如今這種審美關系又將發生屏幕化審美的回歸,回歸到一種隱形的屏幕化審美。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螺旋上升的唯物史觀將再次得到印證:隱性的屏幕化審美又取得了和傳統戲劇審美關系內在一致的新形式——虛擬的現場感。
“藝術與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兩種手段”④,兩者的結合將釋放出巨大能量。當代數字技術的卓越表現無疑對藝術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藝術形態自身所遵循的內在規律和心理規律依然如舊。藝術斥諸情感與形象,科學斥諸理性與技術,無疑藝術將充分利用科學去為其服務。也許,計算機為演劇藝術所帶來的最深刻的美學意義就在于:促使我們去懷疑古典的演劇藝術觀和現實觀之后,再回到藝術本身。說到底,VR技術的本質是一種媒介、一種豐富演劇藝術的表現手段,一種信息傳達的方式。在當下的信息社會,“與其說是信息本身,不如說是傳遞信息的方式規定、衡量著我們對藝術的反映”⑤。后工業社會人類信息的接收方式和獲取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演劇藝術作為傳達人類信息的載體,其創作主體、欣賞主體必將隨之而變。確實,藝術的表達方式發生了巨變,我們的藝術觀念也在發生著嬗變和漸變,但改變著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觀念并不能改變藝術的目的和本質??萍嫉膽?,究其根本還是指向人類生活的物質層面,人類靈魂的拯救、情感的宣泄、終極問題的解答還需要藝術來指引、釋放和寬慰。人類作為世界的主人,應當意識到人的創造性才是VR技術得以應用的根基,VR技術在演劇藝術中應用后的最根本影響就是喚起人們對于想象力的無窮想象。想象力的匱乏將是未來人類發展的唯一瓶頸。
①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頁。
② 虛擬現實技術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及硬件設備,生成一種模擬環境(如飛機駕駛艙、操作現場、劇場環境、大型表演場地等),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投入”到該環境中,實現用戶與該環境直接進行自然交互的技術。其狹義的定義為人機界面,而廣義的定義實際就是虛構的世界。目前學界認為其具有四個主要技術特征:多感知性、浸沒感、交互性、想象性。
③ 參見顧永芝:《審美概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12頁。
④ [蘇]米·貝京:《藝術與科學——問題·悖論·探索》,任光宣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⑤ [英]湯因比等:《藝術的未來》,王治河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68頁。
作 者:魏鐘徽,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在讀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戲劇學、舞臺美術設計與理論。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