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琴書作為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傳播是其生存方式和生命力的體現。本文從傳播的角度調查和梳理新時期徐州琴書的文本傳播和舞臺傳播,闡述它的生存和發展現狀,展現它的演出和傳承的情況。
關鍵詞:徐州琴書 文本 舞臺傳播
徐州琴書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傳播是徐州琴書存在方式的證明和實現價值的手段?!艾F代傳媒并不生產供給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實用品,但卻生產著大量與人的生活相關的信息和精神產品。在中國農耕社會信息多數依靠口耳相傳的情形下,依靠現代傳播媒介產生的信息則是成幾何倍數地增長。農耕社會中的精神產品因媒介的單一而僅為少數人享用,在現代媒介的推動下,精神產品則成為大多數人可以享用的東西。信息的倍數增長推進了人們之間的頻繁交往,批量生產的精神產品使藝術開始大眾化。”新世紀數字通訊技術高速發展,傳統的傳播媒介也與時俱進,徐州琴書的文本傳播和舞臺傳播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一
文本傳播是傳統曲藝最基本的形式,很多曲目也隨著文本傳播而得以傳承和保存?!耙恢钡?0世紀出現視聽傳播方法時為止,書籍一直是人類唯一的,無論如何亦是最有效的傳播話語的一種玩意兒。”由于琴書的傳統傳承方式為口傳心受,很多曲本多為手抄本。新時期琴書的文本傳播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革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不僅整理和存檔徐州琴書曲本,還研究徐州琴書傳承的理論和實踐。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徐州琴書曲本也日漸受到重視和保護。徐州琴書的曲本目前有抄本、打印稿和印刷書籍。徐州市文化局和下屬文化站都進行了徐州琴書曲本的挖掘和保護工作。“首先是挖掘出《王天保下蘇州》《雙鎖柜》《張廷秀趕考》《清官傳》《羅衫記》《月唐》《楊家將》等一大批約三百個傳統的書目……徐州市文化處組織音樂工作者挖掘出琴書牌子二十個。”截止2010年,徐州琴書被挖掘并整理出的曲目有341個,傳統的曲目166個,其中以中長篇為主,而175個新編曲目則多為短篇。各下屬縣文化站也開始曲本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北路的豐縣“非遺”保護中心、賈汪區文化局、鹿樓和沛縣文化站存有相關曲本記錄稿約1.4萬字,還有部分曲目資料存于藝人手中;南路的邳州、睢寧琴書和新沂等地文化館及個人存有相關曲本記錄稿約2.2萬字。
徐州琴書理論研究的資料和書籍也逐年增多。截止2013年,讀秀網有關徐州琴書的書籍有三十四種。代表性的有:陶鈍主編的《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曲藝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版)、《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中國ISBN中心1994年版)、張仲謀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楊和平著《中國曲藝藝術賞析》(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它們從曲藝、音樂、表演模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角度論述和介紹了徐州琴書,指出其今后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徐州琴書研究的期刊論文有七十七篇。有的研究徐州琴書的唱腔音樂、表演技巧和曲目等內容,如吳岫明和李子秋的《徐州琴書音樂概述》(《中國音樂》1993年第2期)、張巧玲的《淺談徐州琴書藝術的繼承與創新》(《藝術百家》2002年第3期)、蔣立俠的《徐州琴書演唱藝術中的曲》(《劇影月報》2003年第3期)、魏云彩的《論徐州琴書的“精氣神”》(《藝術百家》2002年第3期)等。有的研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和文化產業化進程加劇的情況下,琴書的生存和發展,如吳長青的《徐州琴書生存發展之我見》(《劇影月報》2008年第5期)、尹麗麗的《徐州琴書的發展與保護》(《作家》2010年第4期)、陶園和繆曉梅的《論“徐州琴書”的檔案式保護策略》(《蘭臺世界》2011年第10期)、李愛真的《淺談徐州琴書的保護與發展》(《北方音樂》2011年第10期)、王躍萍的《網絡傳播模式下徐州琴書的承傳》(《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第6期)、于雅琳的《徐州琴書曲本傳承與保護探討》(《音樂時空》2013年第3期)等。
相關的會議和學位論文也開始出現。2009年“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和2012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論壇”收錄琴書類五篇論文,分別是《徐州琴書的歷史與傳承》《徐州琴書傳承途徑拓展與思考》《徐州琴書的發展與保護》《徐州琴書的傳承與發展》《徐州琴書邳州王家班社的調查》。學位論文有蘭州大學龐興華的碩士學位論文《徐州琴書音樂研究》。報紙從2007年至今有二十一篇有關徐州琴書的報道,徐州地區的《徐州日報》《都市晨報》和《彭城晚報》都有琴書發展動態的新聞報道。
二
舞臺傳播是傳統曲藝傳播最直觀有效的方式,以往琴書多為舞臺表演,觀眾在臺下欣賞唱段,品評表演。清末藝人多在徐州奎東巷、張公祠、校場、菜市場等處撂地說書。民國初盲藝人開始搭班演唱,有相對較大的書場和較正規的舞臺??箲鹌陂g職業藝人被迫流向縣鄉進行流動性表演。解放后徐州琴書主要在酒樓、茶館、書場、廟會和婚喪嫁娶活動的臨時場地上演出。
“文革”后徐州琴書的舞臺演出機會逐漸減少,書場紛紛倒閉。新時期琴書不僅活躍在民間舞臺上,而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了民間藝術的殿堂。
徐州市歌舞團的徐州琴書表演藝術家積極參加各級的民間文化匯演,擴大了徐州琴書的影響和知名度。2008年張巧玲的《一個女人三個娘》和《回娘家》獲得第二屆江蘇曲藝“蘆花獎”;2010年劍凌創作的少兒徐州琴書《邵帥的天空》獲得全國“東方朔”杯第四屆少兒曲藝大賽二等獎;2011年魏小娟的《魂系校園》,戈娟、徐熒的《裝灶王》獲得第四屆江蘇曲藝“蘆花獎”;2013年《虞姬賦》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國曲藝優秀曲目展獎,《文明村的風波》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
獎”;2014年《劉邦還鄉》入選國家扶持曲藝項目。
徐州琴書的舞臺傳播還包括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巡演,各種形式的廣場文藝演出和巡展。它在2008年“首屆淮海民間藝術節”、2010年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巡展、2010年和2013年徐州“動感彭城”廣場文藝演出、201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演”(金鷹人民廣場)、2013年戶部山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遺項目展示、2014年徐州文廣新局春節慰問等活動中都有節目展演。這使城市中的百姓能夠接觸到久違的民間藝術,感受它的魅力。2012年徐州琴書參加了在山東濟南舉辦的“全國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學術交流展演”,2013年參加了在河南舉辦的“中國寶豐馬街書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和“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展演”。以魏云彩為首的徐州琴書藝術家們以精湛的技藝在各種文藝舞臺上推廣和傳播徐州琴書。
他們還參加了徐州市舉辦的曲藝進校園的活動,在高校舉行琴書專場講座和授課。魏云彩與其弟子受聘于徐州工程學院和江蘇師范大學,為藝術學院學生教授《徐州琴書》。張巧玲在中國礦業大學和徐州生物工程學院做了《曲藝進校園之徐州琴書》的講座。在兩次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會議上,徐州琴書都作為“非遺”巡展項目進行舞臺表演。這些表演藝術家向高校的師生傳播和展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曲藝的興趣,擴大了琴書的受眾群。
徐州琴書本是民間自娛自樂的說唱藝術,只有根植于民間才會大放異彩。琴書藝術家們每年參加文化下鄉活動,將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編成琴書免費給群眾表演。2010年徐州歌舞團創辦了“徐州琴書青年人才培訓班”,其中的青年演員每年都堅持舞臺演出兩百余場,并在舞臺實踐中形成自己的風格。2014年徐州琴書名家走進飯店,魏云彩等傳承人在翟山市場的盧氏跑馬湯飯店進行表演,傳統藝術接地氣,受到廣泛好評。琴書民間藝術家也沒有停止他們的藝術傳播,他們不僅參加大型的藝術匯演,還參與大量的民俗活動,如漣水徐州琴書市級非遺傳承人劉連勛,睢寧的張棟寶、丁蘭英,邳州的惠中剛夫婦等人都為琴書的傳播做出了貢獻。2013年邳州藝人惠中剛夫婦創作表演的邳州琴書《文明村的風波》摘取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曲藝類“群星獎”的桂冠。
同時徐州票友在黃樓和云龍公園都曾有過精彩的琴書表演。2013年魏云彩在徐州銅山立國創辦了“徐州琴書免費培訓班”,在民間的票友中培育琴書傳承人。目前已有五人從開始學習的六七十人中脫穎而出,能夠獨立表演,未來計劃組織演出車到新沂、邳州、睢寧等地演出。
徐州琴書只有在傳播過程中為大多數人接受,才能實現其文化和實用價值。它通過文本保存了原始的檔案材料。新時期徐州琴書文本傳播增加了研究性的論文和書籍。這些文章不僅研究琴書的發展和變化,還為琴書的傳承和創新提出建議和對策。新時期徐州琴書的舞臺傳播業與時俱進,它在舞臺實踐中為人們接受,再一次煥發了生機。它不僅活躍在民間舞臺上,還被藝術家帶到了高雅的藝術殿堂,成為具有徐州地區特色的雅俗共賞的曲藝形式。
① 王廷信.20世紀中國戲曲傳播的時代背景[J].藝術百家,2011(1):139.
[法]羅貝爾·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8.
單興強.徐州曲藝考[M].徐州:徐州市文化局,200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