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電12日14時32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緩緩開啟閘門,清澈的漢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個省市沿線約6000萬人將直接喝上水質優良的漢江水,近1億人間接受益。
根據國家安排,這項重大工程將向北京、天津等華北20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提供生活、工業用水,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整個項目年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其中河南省年均配額為37.7億立方米(含刁河灌區現狀用水量6億立方米),河北省34.7億立方米,北京市12.4億立方米,天津市10.2億立方米。
這項調水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經唐白河流域西部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李村附近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線路全長1432公里。
創下多個世界之最的這項大型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去年12月全線貫通。今年9月完成全部設計單元工程通水驗收,同月29日通過全線通水驗收,滿足調水要求。
歷史觀
千年后再迎新“運河”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是自京杭大運河春秋戰國始鑿、13世紀全線開通以來,中國首都再次直接接收到來自南方大型水系的持續供水。人們稱之堪與萬里長城媲美。
當初開挖連通錢塘江流域的京杭大運河是為了解決南北漕運問題,而如今的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南水北調的設想從1952年毛澤東提出到實現,跨越半個多世紀。
專家認為,它的規模和難度超過三峽工程。整個南水北調工程預計總投資為5000億元,擬年調水448億立方米,相當于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的水量,使4億多人受益。
經濟賬
工程投資“四方”買單
南水北調的資金投入十分可觀,中線一期工程計劃投資2013億元。
這么多的錢從哪里來?來自主管部門的數據顯示,1943億元的中線主體工程資金來自四個渠道:中央投資、銀行貸款、南水北調工程基金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
對于沿線民眾來說,與自身關系比較緊密的是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和重大水利基金兩項,前者與水價有關,后者與電價有關。
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只在南水北調受水區省市籌集,主要來源于水價中的水資源費。中線4個受水區省市的南水北調工程基金籌資總額為180.2億元。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共1043億元,占中線工程總投資的“半壁江山”,這部分資金實際上來源于電費附加。此外,中線工程還利用中央投資312.6億元、銀行貸款407.2億元。
兩大疑問解惑
能否解華北水荒?
南水北調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個省市約6000萬人從此將喝上水質優良的漢江水。但是,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能破解華北“水荒”困局嗎?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華北4個省市“都有水喝”。
中線工程從漢江上游丹江口水庫取水,全線新建渠道,自南向北分別流經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早在調水方案規劃之初,有關部門就根據各省水資源現狀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分配了水量:年均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河南省配額最多,達37.7億立方米,約占三分之一強,其次是河北,配額為34.7億立方米,處于渠道末端的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分配的水量相對較少,分別為12.4億立方米和10.2億立方米。
遭遇污染怎么辦?
有人擔心,中線全線長達1000多公里,僅僅跨渠的橋梁就高達1258座,輸送過程中發生突發污染狀況怎么辦?京津地區能保證接收到源頭的優良水嗎?
對這些疑問,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的回答是:“針對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在跨越總干渠橋梁可能發生泄漏、爆炸、翻車等突發事故造成的污染風險隱患,我們制定了多層面的水質監測跟蹤方案,一旦發現污染事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為此,中線干線共設置有64個節制閘、60個控制閘、95個分水閘、54個退水閘,一旦發生突發污染情況,可以分段關閉閘門,通過退水閘將渠道內的污水排出,避免“問題水”北上。目前,全線百余座閘站經過應急演練,均可實現遠程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