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栽培要點
2.1 品種選擇 促成栽培可選擇早熟品種,如京秀、京亞、無核白雞心、夏黑、戶太8號等;延后栽培可選擇晚熟品種,如念珠紅、美人指、紅地球等。
2.2 平整土地 溫室內葡萄不下架,不埋土,可密植,株行距0.4 m×1.2 m,1 380株/畝,南北行栽植。定植前對土壤進行深耕熟化改良,整地前畝施腐熟有機肥10 000 kg、磷酸二銨50 kg、硫酸鉀20 kg。
2.3 苗木定植 選擇根徑0.8 cm以上的苗木,要求有3個以上飽滿芽,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定植前對根系進行適當修剪,剪出新鮮茬口以利愈傷,并用0.3%~0.5%磷酸二氫鉀+600倍液多菌靈+0.3%敵百蟲泥漿液蘸根,以防病蟲侵染,促進快速生根。定植后及時澆水。
2.4 栽后管理
1)幼樹管理。①抹芽。發芽后只留1個健壯芽,其余全部抹除。②吊蔓。新梢長到30 cm后及時用繩子吊蔓,以利枝條健壯生長。③摘心。每一枝條10~12片葉時及時摘心,摘心后發出的副梢留1~2片葉摘心,反復進行,促進枝條木質化,保證冬芽發育成熟,形成花芽。
2)冬季修剪。一般在秋季落葉后1個月至翌春傷流前進行。修剪時在距地面50~60 cm處選飽滿健壯芽處截留,其余側枝全部剪掉。也可保留2個側枝,每個側枝留3個芽,其余全部剪掉。
3)冬季管理。葡萄采收后條狀施肥,施腐熟有機肥5 000 kg/畝,然后灌封凍水。葡萄一般需要在0~7.2 ℃條件下經過700~1 000小時才能通過自然休眠。因此,實際生產中常在11月中旬采用白天加蓋棉被,關閉通風口,夜間將棉被揭開,打開通風口的方法,使溫室內溫度保持在-10~7 ℃之間。氣溫下降到0 ℃以下時,棉被全部放下。
2.5 促成栽培管理 榆林長城沿線10月下旬溫度下降到7 ℃以下,此期葡萄即可進入自然休眠期。開始加溫時間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白天升溫(20~25 ℃),晚上保溫(7 ℃以上)。為提高地溫,可以選擇在行間鋪設地膜。
一般萌芽前灌1次透水。萌芽后,選擇頂端健壯的2個枝條作為結果母枝,其余萌芽全部抹除。綁縛枝蔓上架,每個結果枝留果1~2穗,每株產量1~2 kg,畝產量1 500~2 400 kg。果穗以上留7~8片葉(新梢長到1.2~1.3 m時)摘心,夏芽副梢留1~2片葉反復摘心,同時摘除卷須。修整果穗宜在開花前兩周進行,疏去弱小的、過多的花序,保留的花序掐穗尖1/4~1/5,摘除副穗。
果實膨大期追施1次尿素和復合肥(畝用量50 kg),有沼液的追施沼液。早熟品種一般6月上旬即可成熟,此期溫度較高,采收后需作預冷處理。
晚熟品種采收后(9—10月份)每畝施入有機肥5 000 kg、復合肥100 kg。落葉后冬剪,留2個枝,每枝留飽滿壯芽2~3個。修剪后清園,然后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冬季管理同第1年。來年春季萌芽后,在2個結果母枝上選留3個結果枝,每枝留1~2穗果,計劃畝產2 000~2 500 kg,同時在分枝以下培養1個健壯結果枝作為預備枝,下年疏除上部結果枝,以預備枝作為新的結果母枝。
2.6 病蟲害防治
2.6.1 病害防治 溫室葡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霜霉病。
1)病害癥狀。白粉病最早發生于4月下旬,主要危害幼葉、枝條、果穗等幼嫩組織。葉片發病后褪綠或呈灰白色斑,上覆白粉,葉面不平,病斑輪廓不整齊,嚴重時布滿葉片,病葉卷縮;幼果發病時果面覆蓋一層白粉,嚴重時后期果粒自病斑處縱向開裂。霜霉病最早發生在5月中旬,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及幼果,病原菌在葉片背面為害,呈白色病斑,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呈邊緣不清晰的油漬小斑,后擴展為淡黃色多角形病斑。新梢、卷須、穗軸、葉柄發病,開始為邊緣不清晰的油漬狀小斑,后發展為凹陷的褐色病斑;幼果染病后,病部褐色,變硬下陷。
2)綜合防治。兩種病害的發病條件不同,但防治措施大抵相同,均應采取合理負載、及時綁蔓摘心去副梢等措施,以保持通風透光;越冬前應及早剪除病梢,清掃園內落葉雜草、病枝病果并集中處理;萌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開花到幼果期噴2~3次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粉銹寧800倍液。
2.6.2 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二星葉蟬,5月份開始發生,可用80%敵敵畏乳油或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防控。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