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沒有處理好大學與中學在教學內容上的銜接關系。學生在中學就已經學過的一些政治課內容,到了大學還要學習,使得大學生對所學思政課內容有“似曾相識”之感,很難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學方法、手段單一陳舊。大多數教師還在沿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少,啟發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更少。即便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是變傳統的“黑板+粉筆”為“屏幕+鍵盤”,缺乏對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3.實踐教學隨意而又片面追求形式,針對性不強,而考核方式過于注重考查記憶,沒有注重學生理解思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必然會導致部分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只注重考試結果,上課不認真,考前突擊背,考后多忘掉。
因此,高校應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
1.轉變教學觀念。自覺從那些不合時宜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針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變化等因素,采取多種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著力培養學生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核心組織教學,減少教師課堂教授課時,實行教師、學生“雙主體”教學,構建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在考核評價上,以平時學習狀態、紙質試卷、社會實踐經歷綜合考評學生成績。
3.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大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解讀民情、關注民生。把實踐成果按學分記入思政課,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經歷”納入思政課考核范疇,實行立項審批、學分管理、任課教師全程指導,使得思政課與社會實踐、課題研究、社區服務形成良性互動,實現思政課程改革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