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受其他文化影響,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環境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面對文化環境的變化,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才。東北三省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主要有滿族、朝鮮族、赫哲族、俄羅斯族等,其語言文化、民俗文化、運動文化等與主流文化(漢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走進大學,面對以漢文化為主的校園環境,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度對于校園管理、學生成才、民族團結等至關重要。通過調查研究東北三省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有利于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大學的教育、管理水平,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漢文化的接受和適應,為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富強贏得了更多的機遇。
此次調查主要在大連民族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佳木斯大學與延邊大學幾所高校進行,調研對象為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調研形式為問卷,其中,紙質問卷200份,收回200份,問卷有效率100%;200名調查對象中,男生124人,女生76人;偏遠村寨少數民族大學生96人,城鎮少數民族大學生104人。通過互聯網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56份,有效440份,問卷有效率88%。其中,東北三省在本地就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216人。來東北三省就讀的外地少數民族大學生224人。紙質問卷與網絡問卷研究問題基本相同。
調查中,滿族學生約占調查對象的58%,但是在調查中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大學生會使用滿語交流,特別是在與家庭成員交流過程中,只有少數學生會一兩句滿語。但是在與本民族學生交流中,90%左右的學生很喜歡本民族文化,尤其對本民族語言文化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一致認為開設滿語課是很有必要的,希望改善大學的語言環境,縮小民族文化差異,降低自己的文化適應壓力。調查發現,滿族大學生對于文化適應的能力與性別、性格、生源地、學校存在密切的關系。例如,居住在城鎮的滿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較偏遠山寨學生強。民族學校的大學生對文化的適應能力較一般大學弱。這一調查結果同樣符合其他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現狀。除滿族外42%其他民族的部分學生,有的居住在偏遠山寨,其父母大多以務農為生,交流時大多數只會說本民族的語言,受部分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對于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主流文化接觸得較少,其文化態度、文化適應目標等也表現得較為模糊。居住在城鎮的少數民族學生相對來說就好一些,由于其生活環境是一個“大雜居、小聚居”的背景,為了達到溝通、交流目的,這些人群對文化的態度、目標追求較為明確。受其影響,這些地區的大學生對本民族以外的語言、習俗等有較濃厚的了解與學習興趣,促進其進入高校校園后文化適應能力的發展和提高,使其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適應大學生活,適應主流文化。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適應文化過程中的表現
在多民族雜居的城鎮,受大環境影響,本民族的文化逐漸地被融合,久而久之,這部分人群逐漸融入到主流文化當中,接受和認同主流文化后,本族的文化地位逐漸被取代,經過長時間“遺忘”,本族一些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而來自偏遠山寨的學生,受家庭、生活環境等影響,本族文化在思想中根深蒂固,講本族的語言、穿本族的服飾、過本族的節日等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當主流文化來襲時,雖然還會堅持維護自己的本源文化,但也會在文化差異與沖突中尋找平衡,逐漸地認同新文化、接受新文化、學習新文化,以便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被調查的學生90%以上都能積極地、努力地適應新文化。其中,但是有一半以上希望在適應主流文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少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能力較差,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希望改善大學的文化環境,對主流文化存在著一定的排斥心理。這部分同學均來自偏遠的山寨,他們生活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與人交流以本民族語言為主。對本族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甚為了解,熱愛本民族文化,短時間內難以接受新文化。在文化沖突較為突顯的校園,文化適應壓力較大,影響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結合調查分析,東北三省大學生文化適應度受家庭背景、校園環境等影響,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前,其生活環境單一,而且大多數學生都生活在本族文化濃厚的環境中,對于自身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等沒有太強烈的感觸和認識。升入大學后,面對主流文化的沖擊,兩種不同文化的摩擦,少數民族學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民族的文化能保留并得以發揚。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積極、努力地適應新文化,以求自身學業、事業有一個更廣闊的未來。此時,大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內心產生了文化認同變化,并逐漸地將本族文化轉移到一個新的文化背景中,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摩擦、沖擊,進而融入到主流文化中,以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與家庭背景的關系。第一,家庭環境是學生的啟蒙教育,受學生父母教育影響,學生的文化認同有著較大差異。進入大學校園后對于文化適應的能力就較差。第二,進入大學校園前,學生的生活環境是學生主要的文化傳播、接受陣地,學生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大多都來自家庭及生活環境。生活環境的差異對學生接受新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城鎮學生比偏遠村寨學生接受新文化的能力要強。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與校園環境的關系。調查表明,民族院校學生的文化適應度相對低于一些普通的大學,可見學校環境對大學生接受新文化的也有著一定影響。第一,民族院校大多為少數民族學生,例如大連民族學院學生大多都來自少數民族,學校民族社團活動也很活躍,每年學校還會舉辦一些民族文化周活動,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等受文化差異影響較小,文化摩擦不明顯,難以激發學生文化適應的意愿。而一般大學,少數民族學生少,在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校園,強烈的文化沖擊力、文化壓力對學生的文化適應提供了一個較大的“動力”,促進了學生文化認可、文化適應意識的形成。第二,大學生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學校領導、教師等的正確引導和關懷。在相關人員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才能更客觀地看清自身所處的學習環境,產生文化適應的積極心態,促進學生對主流文化的適應、接受和熟悉。
東北三省地區民族關系復雜,特別是一些小的民族,地處偏僻,環境封閉,這一部分學生對于文化的適應能力就較弱。由于學生身處的環境文化差異小,他們的交流、交往也會選用本民族語言和方式,學生的文化適應度較差。面對多彩、豐富的社會,保留或創造適應學生生活、學習的小環境看似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效果,但也將他們與大環境的距離拉得更遠。面對社會、融入社會,是所有學生必將接受事實。因此,與其為學生創造適應他們的小環境,不如引導、激烈他們更好地融入大環境,認同異文化,提高其對文化的適應度,為學生及該民族的發展奠定基礎。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的建議
首先,客觀地認識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度提升的意義,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文化適應條件。其次,制造文化差異的大環境,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及思考能力,促使學生在文化沖擊、摩擦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適應能。再次,文化適應不能簡單地依靠學生個體的實踐,一方面,相關部門要表明態度,有效地引導、支持學生融入異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從學生的管理、教育、關懷等多方面入手,努力促進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