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仍然以專業為緯、年級為經所劃分的班級,作為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的基層組織單位。隨著生源的減少以及專職輔導員制度的完善,專職班主任的生存空間也在被壓縮,專職輔導員與兼職班主任相互配合的學生工作模式應該是一種穩定的狀態。然而,“專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模式,在高校的實踐過程中未能取得明顯成效。
為了解高校兼職班主任的工作狀態,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向淮安五所高校的兼職班主任發放了300份問卷,回收問卷265份,其中有效問卷261份。采用的調查問卷是依據教育版的中文職業倦怠量表(MBI-educators survey)編制的,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部分,其中包括性別、婚姻狀況、學歷、職稱、教齡、班主任年限、擔任班主任原因和收入等情況。第二部分是根據教師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設定22個問題,按照一定方法記分,根據得分多少斷定倦怠程度。第三部分是多項選擇,含有18道題,是為考察職業倦怠影響因素而設定的。我們把每位班主任在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這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求和,并計算出所有被試者的平均得分。
一般認為,如果職業倦怠單題的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職業倦怠的問題。如果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輕度職業倦怠問題,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存在較為明顯的職業倦怠問題。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情緒衰竭單題平均分值為2.70125,提示被試存在較為明顯的職業倦怠問題。非人性化的平均單題平均分值為1.80431,表明被試不存在職業倦怠的問題;低成就感單題平均分值為2.62476,表明被試存在較為明顯的職業倦怠問題。總體來看,淮安高校的兼職班主任被試存在較為明顯的職業倦怠。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64.37%)被調查的對象都是被領導安排擔任此工作的,其工作積極性如何是可以想見的。調查數據顯示,擔任班主任原因對高校兼職班主任的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影響均較大,“為評職稱”得分最高,“其他”得分較高,“主動申請”得分最低,說明為評職稱等其他原因而被迫擔任班主任的人職業倦怠程度非常嚴重,主動申請擔任班主任的人職業倦怠程度較輕。
高校兼職班主任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兼職班主任的選任方面,多數專業教師是被臨時指定和用硬性攤派的方法而擔任兼職班主任的,至于該教師個人意愿、能否發揮對學生的人生引導、學業指導、生活教導、心理輔導等作用則不被考慮。從調查中,筆者也了解到兼職班主任多為初入工作崗位的青年專業課教師,他們缺乏從事學生工作的經驗和動力,在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之外再管理1~2個班級,自然無法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其次,班主任在高校學生工作體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確。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被定義為兼職的、附屬的、輔助性的。此外,由于選任方式的關系,擔任班主任的專業課教師實際上由各專業教研室進行直接管理,并不為既存的輔導員體系的管理對象。另一方面,在確定職責范圍時,往往出現輔導員與班主任職責并行的情況,在工作實踐中極易出現輔導員與班主任不能充分溝通,互相推諉責任、逃避責任的情況,從而使得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同時,因為職責的并行,對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考核采用相同或類似的標準,極易導致不公平。
班主任既然在學生工作中被定義為兼職的、附屬的、輔助性的角色,卻要求他們承擔與作為專職的、主要的、核心的輔導員同樣的職責,加上選任中的強制因素,如果不能對二者的考核標準進行區別對待,則更會引起兼職班主任的不滿情緒,影響其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積極性。
再次,兼職班主任的工作角色與職責沖突。各高校絕大多數班主任都由相應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擔任。然而,專業課教師擔任班主任會導致高校班主任角色的沖突,即在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特定的社會環境、社會期待和個人認識混亂而導致的角色實現的偏差。具體表現為:專業課教師對從事班主任工作缺乏興趣和動力,有些班主任對工作的內容不了解,對本班學生的情況了解不足;有些班主任工作馬虎,忽視班級中的特殊學生;有些班主任借口教學、科研工作忙碌,消極怠工,將自己的工作推給輔導員或者委托給學生完成。
最后,普遍缺乏對兼職班主任的激勵機制。高校對兼職班主任工作普遍缺乏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他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缺乏有效的回報,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班主任隊伍也無法獲得穩定性的根基。
兼職班主任隊伍建設的出路
面對當今高校兼職班主任的困境,有學者從班主任選拔標準和素質提出一些看法;有學者對“如何對班主任進行角色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助理制在許多學者看來,也是解決班主任工作矛盾的一個新途徑。對此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輔導員和班主任之間存在權責不明確的情況,避免在學生管理工作會出現推諉或遺漏。
針對此種情況,筆者建議:第一,是取消班主任制度,按照合理的師生比例進一步擴大專職學生輔導員的數量,由輔導員專門負責各個班級具體的管理工作,責任到班,明確職責,嚴格考核,同時注意完善專職輔導員的職務職稱晉升制度,進一步穩定學生輔導員隊伍。
如果不取消兼職班主任,而保留輔導員與兼職班主任并存的制度,則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明確輔導員與班主任的各自職權范圍,并形成考核制度,使他們的工作能夠有明確的分工。二是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用一定的形式,如會議、網絡通訊等,建立和保持輔導員和班主任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學習提供盡量方便完善的條件。
其次,針對兼職班主任對學生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建議高校管理者不要簡單地以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來要求教師擔任班主任,而是根據管理班級的數量和規模給班主任合理的工作報酬,讓擔任兼職班主任的教師感到自己的付出被認可和其他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而自愿盡到責任;或將其折算為課時或其他實用的工作量,這樣,有利于兼職班主任協調本職工作與班級管理工作的關系,避免兼職班主任因工作超負荷而疲于應付或被迫松懈兼職工作的傾向。
再次,在保證兼職班主任積極性的前提下,嚴格界定兼職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范疇和考核細則,并切實與報酬或工作量核算掛鉤,規范和督促他們的學生管理工作。
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校管理者要防止一個傾向:在沒有保障兼職班主任積極性的情況下,單純用職稱晉升來引導專業教師擔任兼職班主任,或者沒有合理的回報而單純嚴格考核兼職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或兩者兼而有之。如果用這樣的思維來指導兼職班主任制度建設,效果勢必不會好,因為從最基本的生理特點來講,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沒有人可以長期超負荷工作;而從心理機制來講,人們的付出是需要合理的回報和認可的,物質的或精神的都可以,但不能沒有,沒有任何獲益的行為也是無法長久的。
最后,完善對兼職班主任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明確選拔班主任的標準,如責任心、班級管理興趣和能力、其他便利條件等。責任心是最重要的,因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有了責任心,很多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制定一套程序來落實兼職班主任的選聘制度,將真正熱愛并適合做班級管理工作的教職工選拔到兼職班主任的崗位上來。通過合同管理的方式確保兼職班主任隊伍的穩定。兼職班主任在付出勞動獲得較高報酬的同時其退出也應當受到一定約束,合理的違約追究條款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兼職班主任隊伍保持穩定。
總之,充分發揮其高校兼職班主任隊伍在學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積極作用,高校必須通過制度來激勵和保障教師從事兼職班主任工作的動力與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