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大學老師已經享有了寒暑假,還有沒有必要再給他一年的自由時間,供其調整狀態,充電學習?
面對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沒有必要”,否則,教授們就有些太“清閑”了。然而,當這一年的自由時間被冠以“學術休假”之名后,問題似乎就不那么簡單了。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報道,北京語言大學擬自今年起實行學術休假制度,該校的16名教授將享受為期一年的自由時光。此消息一出,立即有輿論質疑這是一場特殊的“學術福利”。
在國外,這一看似“開先河”的舉措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據了解,學術休假(Sabbatical Leave)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首創,經100多年的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已經實現了高度制度化,演變為針對所有教師的一項普遍權利。其制度解釋為高校和科研單位在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減薪的情況下,允許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時間;休假結束后,教師被要求必須回原學校服務,并提交學術休假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向記者介紹,從已實施學術休假國家的經驗來看,學術休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職業倦怠,促進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國內也早已開始了引進學術休假制度的嘗試。
作為先行者,教育部于1996年就設立了“春暉計劃”,利用海外杰出人才的學術休假進行“柔性引進”;2000年年底又增設了“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而第一批被列入該計劃接收學術休假人才的高校也因此嘗到了“甜頭”。據統計,自2004年起,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類似的設想。
既然引入已久,為什么到現在提及仍屬于新聞呢,甚至是在上述幾所高校的教授中都鮮有人知,我們又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舶來的“休假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