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吉林大學“每年遴選20位教師進行全薪學術休假”的計劃從一開始公布,就已經遭到一些人的質疑。在國外的高校,到達一定年限的教授通常會自動獲得學術休假的權利,并不需要進行選舉。
據了解,西方國家學術休假的審批過程一般為:有此項打算的教師需預先提交一份詳細的計劃,在得到系領導和院長的同意后,被送到分管學術休假事務的教師評價委員會討論通過,最終遞交校長和董事會審批。在此期間并不涉及類似選拔的制度。
并不是說國外的制度一定優于本土制度,但僅就這件事來看,我還是更偏向于國外高校的做法。國內大學的做法顯然要面對更多的難題。比如,如果每年只選擇20位教授的話,5年才100位。而一所高校所擁有的教授數量是十分龐大的,大量的老師享受不到這一制度,這是不公平的。而且把原來用于提升學術水平的時間,用在承擔教學任務上,也未必合理而要達到這種公平和合理,就必須找到一種合理的選拔標準,才能選拔出真正優秀的人才。但遺憾的是,所謂“優秀”的標準又在哪里?
綜合來看,各種遴選“優秀”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公選和委員會投票。如果是用公選的話,費時費力勞師動眾,刷票、拉票、票數造假、有效票數統計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至于委員會投票就更加容易產生問題了,如果參評者和評選委員的品德不高,暗中“勾兌”的話,這樣的評選就更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