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公益人士向全國113所高校提交公開三公經費申請,據統計,截至12月26日,全國已有30所高校公布上一年三公經費,其中11所經申請而公開,19所未經申請而公開。(據2013年12月27日《新京報》報道)
在高校普遍對三公經費公開不積極的氛圍里,有30所高校公開了三公經費,這無論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畢竟,當初拋出這個問題之后,收獲的僅僅是尷尬,總共只收到了40所高校的回復,更有4所高校在回復中明確拒絕。
但30所高校公開三公經費,仍僅僅具有象征意義而已,因為目前的公開,還只是一個籠統的數字,預算情況、決算情況等都還是一頭霧水。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教育、醫療衛生、供水、環保、公共交通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制作、獲取的信息的公開,參照本條例執行。教育部在2010年3月審議通過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中,也明確要求高校公開經費來源、年度經費預算決算方案等信息。
但高校與全額財政撥款的政府機關不同,高校的經費來源除了財政撥款之外,還有眾多的自收自支,如學費收繳、社會捐贈、科研項目、校辦企業、聯合辦學培訓等;而且,高校的三公經費使用也較為分散,除了學校“行政”之外,訪問訪學、交流交換、會議講座等都可能在不同的項目中開支了,有的高校還將教師的交通補貼、餐飲補貼算入了津貼之中,導致了事實上的統計困難,預算和決算也不準確。
信息公開不是為了公開而公開,根本目的在于監督,在于節約。公開的數字很重要,但如果淪為了數字游戲,也就失去了它應該有的意義。就以三公經費為0來說,只要稍具常識就知道,要維持一個單位的正常運轉,沒有一定的三公經費,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么,為何有高校又得出了三公經費為0的統計數字?
由于我國還沒有專門為三公經費立法,沒有具體標準,沒有外部審計,沒有處罰制度,也就沒有了真正的問責。因此,推進“三公經費”公開,還得靠立法來堵住漏洞。高校有“象牙塔”之稱,理應在全社會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