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校外租房住宿管理,各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解決住宿問題,原則上不允許學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據3月11日《海南特區報》報道)
其實,不允許學生在校外租房并非該省的制度創新,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原則上不允許學生在校外租房居住。但是這條禁令幾乎形同虛設,學生在外租房住宿儼然是公開的秘密。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現在大多數高校已經進行了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對教育資源與后勤資源進行了分離。大學生住宿是有償的,并非學校免費贈送,學生付出住宿費,就應該擁有宿舍資源自主選擇權。
換個角度說,既然教育部門禁止學生在校外住宿,就要拿出讓學生喜歡學校宿舍的理由。近年來大學大量擴招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師資力量跟不上,宿舍資源配置也捉襟見肘,宿舍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還有的學校規定學生宿舍只能使用校園網,而校園網服務質量讓人難以恭維……因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學生宿舍相關條件不改善,服務質量不提高,教育部門又有什么理由禁止學生在校外租房呢?
學校即使強制規定學生統一繳費住宿,也難保不出現學生在學校登記住宿,然后在校外租房的情況。學校讓學生繳納住宿費或許可以辦到,但是要管住學生的腳、留住學生的心并不容易。事實上,如果學校宿舍質量過關,物有所值,具有讓學生認可的優勢,不用硬性規定,自主選擇在校內住宿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
對于學生在校外租房的安全問題、管理問題,關鍵在于學校加強教育與引導,而不是下禁令。在我看來,教育者把本該自己完成的教育過程簡單地替換成禁止學生在校外租房的硬性規定,是教育的偷懶行為。從教育的規律看,大學生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追求個性化生活環境也并無不妥。教育部門禁止校外租房實質上是用教育小學生的一套方法來管理大學生,不僅沒有技術含量,管理效果也可能事與愿違。
總之,禁止學生校外租房雖然對學校管理有利,但是學生未必喜歡“一刀切”式的住宿禁令。如果教育部門不隨意下達禁令,或者在禁止學生在校外租房的同時,督促學校改善學生宿舍條件,以低于市場的住房租賃價格給學生提供優質住宿服務,在嚴格管理與人性化管理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或許比禁止學生在校外租房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