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環球金融中心,一個40平米的門面,24歲的北京大學法學院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張天一開了一家牛肉粉店。和他一起創業的三個小伙伴,有碩士、MBA,還有前公務員。(據4月13日《長沙晚報》報道)
多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中,職業選擇、人生規劃等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我們不能再用單一的價值觀來評價和衡量事物。比如北大畢業生賣豬肉,誰又敢說,人家賣不出豬肉行業的“狀元”呢?再比如張天一抱著碩士學位賣牛肉粉,難道就真的是大材小用了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能功利化甚至是異化讀大學的目的。很多人認為,受教育、讀大學,就是掌握了知識和擁有了學歷之后,找一份好工作,然后獲高收入、享受生活。事實并非如此,教育是一種國民知識與素質的提升手段,而上大學理應是一種人生經歷,或者說具體一點,是充實與完善自我的方法。如果簡單地將上大學與取得高學歷,與好工作、高收入等聯系起來,一些大學畢業生難免會成為“找不到好工作,寧愿不找”的流浪狀元,或者待在家里的高學歷啃老族。
其次需要正視的是,職業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能用過分世俗的眼光看待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比如本科生當保安、碩士當城管,這只是正常的職業選擇而已;再比如北大生賣肉、碩士生賣牛肉粉,也不過是一種理性的創業選擇,我們不能非得先給保安與城管打上一個低端職業的印記,也不能硬把賣肉、賣牛肉粉當作是下里巴人的行當。
北大研究生賣牛肉粉,于個人而言,這是一種自主與自我的職業選擇,我們理應給予尊重;于社會而言,這是人才觀念轉變,是職業分工與細化的表現,我們也理應感到欣慰。正如張天一所言,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然后如果能把這件事做成一門藝術,誰又能說,這個人是失敗的呢?
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與其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想拯救世界,不如腳踏實地,從賣牛肉粉這樣的小事做起,然后認真地、用心地將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