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寶1895年出生于浙江省諸暨縣石峽口村,6歲開始在父親的私塾里念書。辛亥革命爆發后,來到紹興,考入革命同盟會開辦的陸軍中學。1917年,以優異的成績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學專修科錄取。1920年,經鄒秉文先生推薦,畢業后的金善寶,來到南京市皇城小麥試驗場當技術員,成為他畢生農業教育科研生涯的起跑點。1930年,浙江省公開招考出國留學生,金善寶應考錄取,并于當年7月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植物生理、遺傳學等課程。1932年2月,金善寶學成歸國,先后擔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和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的副教授和教授。新中國成立后,原中央大學改組為南京大學,金善寶被任命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在30多年的農業教育生涯里,他對中國的農業發展以及農業研究人才的培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兢兢業業 矢志辦學
1952年,金善寶被任命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在他的領導下,農學院在繼承過去辦學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蘇聯的辦學經驗,在教學、課程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校情的農業院校發展之路。
建院之初,金善寶根據當時實際的辦學條件、實際需要和社會環境,共設置了包括農學系、農經系、農機系、土化系、植保系和畜牧獸醫系等6個系,并制定和修訂了相關的教學計劃,規范和加強了各專業的建設。1952年9月到1953年寒假前,他組織教學人員擬定出了學院第一份專業教學計劃,明確提出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1953年11月,他又對各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6個專業不僅都出臺了新的教學計劃,而且明確了各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明確標準和重要依據。
在金善寶的積極籌劃與推動之下,南京農學院的各專業教學計劃逐步完善,培養目標不斷明確,課程開設相對齊全,教學管理日趨規范,學院教學質量處于當時全國同類學校的頂尖水平。1954年8月,在南京農學院成功經驗的帶動下,當時的高等教育部對全國農學院頒發了農學、植物保護、土壤農化、果樹蔬菜、農業機械化等專業統一教學計劃,為推動我國農業高等教育科學規范發展奠定了基礎。
平時,金善寶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1952年9月建院時學院共有專任教師155人,隨后幾年,部分教授、副教授被調出支援兄弟院校。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全國范圍內的院系調整力度很大,教師進出往往都是指令性的政治任務,而教師人才的流失必定會對學院的教學質量有所影響。為此,金善寶一方面加強內部師資培養、挖掘補充教師人才,另一方面經常組織教師赴蘇聯留學充電。1952—1955年期間,學校組織教師學習蘇聯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改革,開展科學研究和有計劃培養新師資工作。
在金善寶的領導下,南京農學院堅持農科教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將技術推廣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這不僅加速了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而且為科學研究工作帶來了新的面貌,學校各項辦學指標和辦學水平均處于當時國內農業院校的前列。
注重實踐 開創“農科教”模式
金善寶是我國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的一代宗師。前后從事了30余年的農學教育。在教學上,他忠于職守,從教認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是提倡“農科教”三者結合的農業教學方法。
他曾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道:鄒秉文先生認為“農業科學與教育,務須結合生產實際和實踐”,“他堅持自己采集標本,實地考察,編寫講義;力求增加農場實習課程;主張學校必須兼做技術推廣工作,把單純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為教學、研究、推廣三結合的新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原則上,金善寶努力摒棄脫離農業生產實際的教育方法,指導學生努力結合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重視學生在田間和實驗室的實習,強調學做結合,手腦并重。當時學校的田間實習有三個農場,金善寶常常結合各作物生長季節指導學生實習,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各種農作物的實際具體問題。
與此同時,他非常注重言傳身教的作用。農學院除了課堂講學外,教學實驗、農場實習和生產實習等方面的教學本來是助教的事,但是金善寶經常親自來到現場進行指導。原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吳兆蘇,對金老師當年手把手教他掌握鐮刀和鋤頭的情景一直念念不忘。
原云南大學教授曹誠一回憶說:“我從武漢大學農藝系轉學到中央大學讀三年級,金先生給我們上《小麥栽培學》,蔡旭先生帶實習,在學校農場里,金先生親自把著手教我小麥雜交技術,教我們認識小麥的不同品種和它們的特性。這是我學生物科學以來,第一次接觸生產實際,真正了解學農的意義和目的。”
此外,金善寶也非常注重科學研究對農業教育所起的作用,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其使命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從事教學以內的實驗科學研究,這樣才能豐富教學內容。1932年留美回國后,金善寶從廣泛搜集的790多份小麥品種中,鑒評出“江東門”“武進無芒”“南京赤殼”和“姜堰黃皮”等一批優良地方品種,并在生產上推廣利用,發揮了增產效益。
金善寶將教學與科學研究、推廣工作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農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使農學專業的學生獲益匪淺。早在1928年和1929年,金善寶就先后發表了《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小麥開花之時期研究》等學術論文。他還根據自己在國內外的科研實踐和多方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于1934年撰寫了10多萬字的專著——《實用小麥論》,這是我國第一本既有理論又聯系小麥生產實際的農業書籍。
行為示范 學子楷模
作為現代中國小麥科學研究主要奠基人,金善寶秉承艱苦樸素的作風,平易近人,堅持“論是非不論利害,論功過不論權勢”的處事原則,深受同事和學生的愛戴,堪稱幾代人的師表楷模。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金善寶就積極支持學生們從事進步活動和游行,引導他們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1945年,在“一二五”反內戰的學生運動中,金善寶拖著病弱的身體,始終堅持和學生戰斗在一起,并參加了1947年南京“五二0”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給了學生們極大的鼓勵。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下,他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多次幫助進步學生避免特務的跟蹤和追捕,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們的安全。
金善寶對學生們的關心、愛護,也贏得了學生們的擁護和尊敬。一次,他在講課中暈倒在講臺上,學生們趕忙護送他回家休息,并湊錢買了兩只母雞送給他補養身體。金善寶在家休養期間,得知畢業班的同學馬上要離校了,就在學生的攙扶下來到他們中間,滿懷深情地勉勵大家要熱愛自己的專業,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為祖國的農業增添光輝。他反復叮囑大家,不管今后生活道路如何崎嶇坎坷,千萬不要放棄和荒廢自己的專業,一席肺腑之言讓學生們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金善寶先生一生辛勤口授筆耕,諄諄教誨,為我國農業戰線培育出幾代優秀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和自己的學生們迅速肩負起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五六十年代,他的學生已然成長為我國農業科技、教育和生產的各個領域的領導干部和技術中堅,為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和促進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們今天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積累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