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天這個移動互聯大時代的重要支撐,云應用早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無疑給傳統的存儲廠商打開了一扇云存儲的大門,特別是對2010年就開始涉足個人云存儲的西部數據(WD)來說,更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為此,WD也特意在去年底將其My Book Live產品線升級為了My Cloud系列,明確指向個人云存儲。My Cloud系列包括從消費級的單硬盤My Cloud 、雙硬盤My Cloud Mirror,到專家級的雙硬盤My Cloud EX2和四硬盤的My Cloud EX4,最大本地存儲容量可達16 TB。
在外形設計上,My Cloud依然保持了My Book系列一貫風格,外觀、尺寸都與同級別產品基本一致,讓人很難分辨。其實他們本質上最大的區別只是在是否提供了有以太網接口。My Book定位在外部存儲設備,因此只提供有USB或1394接口,而My Cloud系列和之前的My Book Live系列則提供了一個千兆以太網口,以便接入云端。只是專家級的My Cloud EX系列,同時還集成了2個USB 3.0接口,可以再次進行本地存儲空間的擴展,使用起來會更為靈活、高效(My Book Live Duo則只有1個USB 2.0)。
這里,我們試用了一款4TB版的My Cloud EX2,構建一臺自己的私有云,從而體驗了一把個人云存儲的新潮應用。它顯然源自此前我們曾評測過的My Book Live Duo。但是在云端訪問與管理方面的表現,確實又有了不小的改進。
依舊沿襲了My Book Live的經典架設模式。用戶只要將其電源和網線連接好,既可以通過官方網頁wd.com/setup/wdmycloudex2,下載對應的配置工具軟件,并按照軟件安裝提示,將My Cloud EX2掛接到本地網絡存儲設備中。其中,Mac系統會掛接在共享下,包括用于共享數據的MyCloudEX2網絡磁盤和專用于TimeMachine備份的My Cloud EX2_AFP_TimeMachineBackup網絡磁盤。而在Windows下,則會掛接在“網絡”下。不過,為了方便更初級的用戶快速訪問這個網絡磁盤,安裝程序還會在你桌面上直接生成幾個快捷方式,以幫助你實現快速存取磁盤文件、設備管理配置頁面鏈接、在線學習中心鏈接。
My Cloud EX2整個安裝過程,都有比較友善的向導。只要按照隨機提供的安裝說明,稍加耐心跟著安裝向導提示一步步進行設置,的確可以讓普通電腦用戶較為順暢地完成這套個人云存儲系統的初始配置,也算是將傳統復雜的云設置門檻降低了不少(可惜它還不支持中文用戶名設置)。當然,更深層的功能調整,比如RAID設置、備份設置、ISO加載、DLNA 媒體服務器、iSCSI、卷虛擬化等等,就需要通過瀏覽器登錄管理頁面(可以通過桌面快捷方式訪問)來完成了。
在我們實際測試中,作為雙硬盤的網絡存儲設備,其存取性能表現非常搶眼。無論是從本地文件訪問,還是遠程Web讀寫,甚至是Pad、Phone端的訪問,速度都是它的亮點。只是在智能終端上視頻播放等應用的功能與現在很多移動應用相比還略顯初級。
不過對高級用戶來說,其創新的第三方應用可能會更為誘人,你可以將管理頁面頂部功能欄向右側滑動,在存儲和設置圖標中間,找到“應用”欄。這下面以類似智能終端上App應用的模式,提供了一些第三方開發的可以內置到My Cloud中的應用功能,比如P2P軟件aMule、Joomla CMS系統等。用戶可以通過下載并安裝這些應用插件,為自己的個人私有云,建立各種網絡服務功能,輕松實現一些云應用系統。
這個對一些小型商業應用無疑會非常有價值,輕輕松松就能將自己的云服務、架設在自己的私有云上。盡管,這并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商務應用,比如大型網絡社區、電商服務(畢竟其硬件基礎仍不是面向7*24高負荷企業級應用而設計,雖說使用了WD為NAS應用定制的紅盤系列),但應對家庭或小型企業、社團內部的普通網絡應用(如家族網絡相冊、內部論壇、社團內部ftp網站等),也都還是蠻實用的。
My Cloud EX2的功能設計,的確是很強大的。除了第三方應用,它也支持多種的本地、USB、遠程或云端備份服務。可以根據你的需求,進行自動備份,確保你的數據更為安全。可惜目前它內部支持的云端備份,還只有ElephantDrive和Amazon S3(簡單存儲服務)的云備份服務,暫時還沒有接入國內云備份服務商。
PCWorld點評:
總體來說,My Cloud EX2功能設計與性能表現都很令我們欣賞,而且能將原本復雜的云存儲系統架設門檻降低到如此友善的地步,也實屬不易。第三方應用插件的設計,更是實用,也很符合移動互聯的應用潮流。如果本地化程度再能有所提高、移動端應用功能細節再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相信將能得到更多國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