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華為手機很忙,而三星后背也很涼,這真是要超越的節奏么?華為又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了,沸沸揚揚的輿論直指華為能否趕超三星。這是華為的榮耀,也是華為的壓力。
(一)如日中天,三星亦有軟肋
論體量,華為和三星還不是一個級別。早在2009年10月,三星電子營業利潤就已超過日本9家電子企業合計營業利潤。當年的第三季度,三星電子營業利潤約為3260億日元(約合199億元人民幣),而同期索尼、松下和日立等日本9家企業營業利潤總額只是1519億日元(約合93億元人民幣),三星高出其兩倍還多。這一年,華為全年凈利潤不過183億元人民幣。
三星在日本經濟蕭條、企業衰退時乘虛而上,在本國經濟不景氣時仍然積極投資,蓄勢待發,經濟復蘇后立即開足馬力,投入生產,大幅度提高市場覆蓋率。特別值得贊許的是,三星目光遠大,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將所有的產品都瞄準全球市場。而三星掌門人李健熙又有很強的執行力,做出了日本企業領導人無法復制的果斷決策,從而使得三星電子能抓住機遇,贏得全球市場。
野蠻生長之下,三星這個產值約占韓國國內生產總值20%的超級龐然大物,其智能手機風頭已蓋過蘋果。但樹大招風,三星的鐵蹄在橫掃市場之時,也招致國內外消費者的一片噓聲。三星也不是鐵板一塊,也有軟肋,致命的要害是其正染上大企業病,變成野蠻逐利的經濟動物,或恐有走下坡路的趨勢。
(二)豪情萬丈,華為的底氣
而在4G大幕拉開之時,華為正迅猛發展,大有趕超三星的勢頭,華為終端掌門人余承東曾豪情萬丈地直言:“1G看摩托羅拉,2G看諾基亞,3G看蘋果和三星,4G該看華為的了。”
余承東有什么底氣“口出狂言”呢?其撒手锏無疑是華為強大的研發能力。以2013年為例,華為的研發費用高達307億元人民幣,約合51億美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2.8%。同年,三星的研發費用為14.78萬億韓元,約合144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6.5%。雖說三星的研發費用總額比華為高約三倍,但華為的研發投入強度卻是三星的兩倍。在研發團隊方面,華為的研發人員比例為45%,差不多每兩個員工就有一人是搞研發的,比三星的26%高出許多。
如果說,在技術方面的儲備和領先性,2G時代,華為是個空白,只做點邊邊角角的補充角色,吃別人的殘羹冷炙。3G時代,華為的羽毛漸豐,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和競爭能力,可以分一杯羹,偶爾還能吃塊大餅。而到了4G時代,華為在很多領域都有自己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創新,專利儲備也處于領先地位,2013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華為第一,可以揮刀率先去切市場蛋糕。
20年前,華為總裁任正非提出“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份”。從追趕到跟隨再到超越,華為正努力實現這個目標。根據收入規模計算,華為已經成功躋身全球第二大互聯網設備商,僅次于愛立信。現在華為又把目標鎖定在趕超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三星上,華為的“野心”天下皆知。
(三)從芯之力,超越的節奏
趕超首先需要了解競爭對手,并向對手學習。一直以來,是否擁有自己的芯片,成為業界衡量互聯網硬件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多少年過去了,不管方舟、龍芯等捷足先登者的商業化程度如何,中國“芯”總能牽動輿論的神經。
但作為后來者,挾帶后發優勢的華為,自己做芯片,一顆“芯”橫空出世,手機終端產品全線鋪開,其格局顯然比行業先驅者高的多,它更像是三星。
三星電子背靠三星集團這棵大樹,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其手機產品線涵蓋高中低端,產品更新換代快,生命周期短,又以快銷著稱,并采用自家的芯片、屏幕等上游關鍵部件,這正是華為學習的方向。
偷師學藝,華為模仿三星的模式有先天之利。多年來華為在半導體行業有了相當的積累,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已積聚了數十億的規模,擁有強大的IT制造能力。除了在芯片上有自己的獨立功夫,華為還涉足手機設計、手機應用、網盤等移動互聯網業務,這為華為在移動互聯網市場與三星對陣、施展拳腳奠定了基礎。
華為在CES 2013消費電子展發布了6.1英寸屏幕的Ascend Mate手機,成為當屆展會的明星產品之一,國內上市之后銷售一直十分緊俏。而作為大屏手機的先驅者,三星電子也發布了6.3英寸的GALAXY Mega 6.3手機。華為Ascend Mate與三星GALAXY Mega 6.3的屏幕尺寸十分接近,也都是高端機,華為在具體配置、功能體驗方面,有著較為鮮明的差異性,直接挑戰三星。這讓三星感到后脊梁冷風颼颼 。
華為是一家擁有350億美元身價的公司,影響力遍布全球150多個市場。華為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也是可圈可點。華為的業務遍布全球,即使是美國對華為存有戒心,以地堡思維遏制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但華為做足了游說功夫,以存儲、網絡和無線產品打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和中部的多所大學、中小學,還為好萊塢著名視覺特效公司“數字王國”提供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等相關產品與服務。華為還將推出一款殺手級的智能手機攻占美國市場。這是眼下尚在美國市場稱王稱霸的三星所擔心的。
華為呼嘯而來,三星也有所警覺,其多位高管在很多場合表示對華為的關注,認為華為眼下狂飆突進,是對三星的一大威脅。
(四)比肩而立,或僅時間問題
但華為要想趕超三星,還有一定難度。業界認為華為還沒有完全掌握消費類電子的門道,尤其是如何引領和滿足消費者需求方面,華為還有很多路要走。在手機關鍵部件及產業鏈的掌控上,華為的能量還顯不足。
不過,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皆有可能。IT行業是一個充滿創新和夢幻的行業,也是一個撕裂和顛覆的行業。該行業的發展史表明,這里沒有流觴曲水的溫柔浪漫,而是充滿殘酷競爭的血腥氣息。在這里,以小博大的柔道戰略往往能出奇制勝,小蝦米能成為巨無霸,百年巨頭也會一朝衰敗。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CPU制造商AMD成立時,英特爾已經占據了全球CPU的95%的市場份額,那時候AMD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字輩。可是憑著一股韌勁,AMD緊追不舍,時常讓英特爾驚出冷汗,英特爾使其一改傲慢的架勢,始終不敢懈怠。而具有百年輝煌歷史的諾基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落伍,不得不將手機業務賣給微軟,茍且偷生。
而且IT產業不受自然資源約束,更多的機會和成功是靠企業的創新基因,靠員工異想天開的想象力和獨具匠心的創造力。不管公司規模大小,也毋論資歷厚薄,誰能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占據行業制高點,并保有豐沛的知識產權,誰就能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華為若能咬定青山,瞄準目標,矢志不渝,奮力追趕,有機會與三星比肩而立,乃至超越過去,將其甩到身后。這只是時間問題。
-蔡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