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與互聯網這個話題在去年末、今年初的時候是比較熱的,但春季的時候話題突然之間偃旗息鼓了。而入秋以后,一系列救市政策出臺,這個話題又熱鬧起來。在我看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房地產與互聯網還是吃飯和吃魚翅的關系。今天來看,我認為房地產與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
房地產與互聯網,相悖相生
其實,互聯網與房地產兩種思維模式是相悖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最關注的是產品,它用一整套流程和系統來確保產品最終的實現;互聯網企業則最關注客戶,關注客戶的需求。你可以說房地產也一樣會關注客戶需求,但是二者差異在于,互聯網企業關注的是客戶持續性的需求,但對于房地產開發商來說,特別對具體項目中的客戶更是“一錘子”買賣。
但這并不影響阻斷關于互聯網思維在房地產如何應用的思考。我覺得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今天要學的是這種思維方式:更加開放、更具創新精神、更關注客戶需求,這才能夠讓房企再上一個臺階,特別是對規模房企來說,能夠脫離原來的發展階段和競爭層面。互聯網是允許試錯的,是要不斷創新的,這就有了大量的先驅者和后來者,就有了大多數的失敗者和最終少數幾家的成功者。比如,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加快向互聯網物業管理服務轉變。就目前來講,主要有以下三個類型:
1 . 專業商。專門為社區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公司,利用互聯網整合社區居民需求,提供相關配套服務及增值服務。2 . 開發商。特別是全國性的千億公司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迅速培養客戶依賴度,把社區增值服務作為未來的贏利點。3 . 平臺型。即今天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架設起商家、社區、物管三者互動的平臺,并不斷充實內容以提升客戶黏性,養成客戶消費習慣。
互聯網在房地產5%和95%的應用
中國的住宅有70年產權,從開發到銷售大概在3.5年左右,只占了5%,剩下的95%都是使用階段。在整個住宅的生命周期中,互聯網影響房地產主要有四大環節。第一個環節:互聯網與采購。這個環節牽涉到萬億元的投資。如果今天用互聯網平臺將采購需求整合并與供應商對接,即是集中采購平臺。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多個集采平臺電商模式的嘗試,比如中城聯盟集采模式、綠城電商模式、中房研協中國房地產采購平臺以及紅星美凱龍模式等。這個萬億級的B2B市場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但可惜的是大多數嘗試還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借用電商概念來做具體線下。第二個環節:互聯網與營銷。由于營銷直接關系到產出,所以得到行業的一致認可。當前我國互聯網與房地產營銷結合得比較好的企業有樂居、搜房,房多多、安居客等。最近一段時間,大型房企也紛紛出手營銷移動端,如萬科、旭輝等,這塊前景正如日中天。第三個環節:互聯網與金融。在交易環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即是付款,包括首付和按揭。雖房地產互聯網金融起步較晚,但卻成為最近一段時間的大熱點,易居、搜房和平安好房等都高調進入這個領域。第四個環節也就是長達66.5年的運行和維護階段,住宅與互聯網能結合的市場更為廣闊,盈利點也更多,主要包括了三大領域:第一大領域,物業管理;第二大領域,社區電商;第三大領域,社區金融。
以上這三個領域雖然剛剛啟動,但都涉及到客戶幾十年以上的需求,潛在價值巨大,理論上隨著當前一手住宅銷售碰到天花板后逐步出現回落,未來后銷售時代的每一塊市場都要大于住宅開發銷售階段的采購、營銷和金融。雖然布局剛剛啟動,但硝煙四起,未來競爭一定也是白熱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