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場建設勢在必行
2009年,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6500萬人次,一躍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機場。然而,在創造了首都機場乃至中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又一個全新紀錄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至:首都國際機場的設計旅客最大吞吐量為7600萬人次,按照每年至少10%的增長速度,從2012年開始,首都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已經超過設計容量,開始超負荷工作,并面臨前所未有的運行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緩解首都機場的運行壓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專家也認為,隨著我國國內、國際航空運輸量的迅速增長,首都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已經達到飽和,因此新機場的建設勢在必行。
而作為國際樞紐城市,“一市多機場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已較為普遍,近幾年部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一市多機場體系”的發展模式。如韓國首爾、泰國曼谷等城市,新建機場投運后,老機場仍繼續使用。放眼全球,人口接近千萬或者超過千萬的城市大多有兩三個機場,例如紐約有3個、倫敦有5個、東京有2個、巴黎有2個。
多機場意味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商務往來、就業崗位以及高素質人群。如紐約是全球總部經濟的成功典范,財富500強中有46家公司總部選在紐約,許多全球制造企業都在紐約設立了總部機構,并形成了配套的新型服務業。又如新加坡是東南亞最為著名的總部聚集地,全球有7000多家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中國有超過1200家企業在此投資、美國和歐洲投資的企業分別超過了2000家、日本企業1800家、印度企業800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企業800家。眾多的高品質企業落戶,所帶來的城市產業發展與服務業聚集不可小覷。
而北京首都第二機場也將成為北京的雙機場之一,其建設規劃期為2014年至2018年,規劃年旅客吞吐量為1.3億人次,新機場建成后,吞吐量將超過美國亞特蘭大機場,成為全球最大機場。而以北京首都第二機場項目為核心規劃的北京新航城,其規劃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在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動基數情況下以及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上,新航城無疑將成為引領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
新興產業聚集人、財、物
新航城作為一個城市,在具備城市功能以外,首先需要其產業功能支撐。
根據規劃,北京新航城計劃總投資862億元,北京首都第二國際機場周邊的“五城六鎮”將作為新航城的主要載體,形成網絡化的城鎮體系。其中“五城”是指北京大興區政府所在的黃村、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的亦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固安縣等。而“六鎮”則包括北京大興區榆垡鎮、龐各莊、魏善莊、安定鎮、采育鎮以及廊坊市的廣陽新區。
據悉,新機場主體位于大興區禮賢鎮和廊坊九州鎮,整個機場占地面積在北京為三分之二、河北三分之一,首都新機場將聚集一些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廊坊市“臨空經濟區”發展。
基于產業經濟視角分析,臨空經濟是指依托機場設施資源,通過航空運輸行為或航空制造活動,利用機場的產業聚集效應,促使相關資本、信息、技術、人口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周邊地區集中,在以機場為中心的經濟空間,形成航空關聯度不同的產業集群。它一方面孵化培育各相關產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反過來推動民航事業進步,是民航業和地方經濟互利發展的紐帶。
建成后的新航城以新機場為核心,將整個北京首都第二機場分為三圈,第一圈為機場核心區,第二圈為機場服務區,第三圈為機場相關產業區。而相應的發展航空產業本身業務、航空外圍的服務關聯產業以及大都市原有產業與空港產生聯系之后形成的附加產業。
根據規劃,未來新航城的發展模式將實現港(空港)——區(保稅區、物流區、園區)——城(航空城)一體化發展模式,并建立雙向暢通的產業、空間互動傳導機制。以航空關聯、區域關聯構建產業功能體系,以臨空特征、區域聯動構建空間發展格局。并基于各臨空產業對空港指向程度的不同,亦形成以機場為核心的圈層式空間分布結構。在緊鄰機場區發展臨空核心產業,機場相鄰區發展臨空關聯產業,機場外圍輻射區發展臨空引致產業。最終依據區域發展訴求及本地特色,有針對性地選擇關聯產業發展重點。根據多項產業規劃原則,最終新航城的產業布局將涉及航空產業、現代物流、臨空高科技產業、國際商務服務、國際文化休閑、國際創意設計、科技研發服務、現代都市農業等八大主導產業。

八大新興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將為周邊區域帶來巨大的就業人群。據保守估計,未來在首都第二機場附近將形成就業人口30萬、居住人口50萬的發達城市化區域。
而據中國科學院資深科技政策與社會發展研究員李秀果分析,在國際上,機場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大體上對整個半徑會帶來巨大影響,在這個半徑內的房地產、GDP、就業、稅收都會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比如歐洲的部分機場,對GDP的影響大體在1.4%~2.5%之間,而直接帶來的就業崗位則是75%的比例。北京首都第二機場新航城規劃,將帶來大批新興產業,而這些新興產業有相當一批就業人群是白領,這無疑也將給區域內的房地產帶來新的機遇。
從區域宏觀層面看,北京新機場作為服務于京津冀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應體現出“區域共贏”原則,既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實現區域機場體系、區域交通體系和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李秀果看來,北京新機場對天津的拉動稍微弱一點,建成后更多是帶動北京南城和河北廊坊的發展。

新機場拓寬房地產開發之路
北京首都第二機場的建設勢必會影響整個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而城市空間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到北京房地產的格局。第二機場的建設勢必會拉動整個北京地區立體交通、路網的發展與完善。大規模的交通配套設施建設、路網的發展與完善將重新演繹京城或者說是“首都地區”房地產格局。可以預見,北京城市定型還需幾十年的時間。不斷完善的交通和北京新機場地區城市化進程將是繼奧運之后,繼續提升城市品質,帶動北京房價上漲的最大動因。
隨著北京新機場的建設及配套交通的完成,未來不僅會拉近大興南部與市區的時間距離,也將使固安、涿州等地更快捷地融入北京,由于這些地區不受限購的影響,也將使北京溢出的購房人來到廊坊城區、固安縣、涿州市等安家置業。
除此之外,按照國內和國際先例,大型國際機場的呈現,必將帶動周邊高端居住區的形成。譬如美國華盛頓州華盛頓湖畔藝術居住區、北京的中央別墅區等。
北京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陳志表示,政府限制別墅土地供應導致傳統別墅區發展遭遇瓶頸,北京北部幾乎不存在低密度的產品規劃,南部將成為未來北京土地供應主要集中區域。而且,未來首都第二機場、臨空經濟區勢必帶動北京泛南部地區物業需求發展。
陳志還指出,國外城市的機場周邊通常散布著許多高端別墅區,通過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與城市中心相連。北京新機場也將產生同樣的匯聚效應,推動京南高端物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機場等市政規劃也將給南城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推動南城經濟發展,泛南部區域高端物業未來發展前景看好。
目前,在第二機場輻射區,已有包括孔雀城大湖在內的多個高端居住區項目聚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住宅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陳昌新認為,地段、環境決定了一個高端物業的價值空間。作為第二機場為核心的新空港經濟圈,“新機場效益”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優勢已經發酵,必然會提升京南地區周邊高端物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其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