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蹣跚學步的女兒撲向躺倒于沙發上的爸爸時,爸爸卻放不下手里的手機,頭也沒抬,一邊扶住孩子一邊還在刷屏看微信:“等會兒,看完這個,爸爸再陪你。”見爸爸半天沒反應,女兒只得悻悻地坐在地上,自顧自玩起別的。
類似一幕曾發生在你家么?
當手機功能被開發到極致,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時,卻也帶來諸多問題,比如減少了傳統的人際互動交流。尤其在親子關系中,這種缺失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影響愈發引起重視。
1.年輕父母難抵手機“誘惑”
在記者采訪的數十個家庭中,當著幼兒的面使用手機是一個普遍現實,有的家長還會用手機長時間看電影電視劇和玩游戲。這些家長給出了相似的解釋,長期育兒的過程有時也會有點無聊,自己需要用手機調劑一下。這就不難怪,在許多游樂場或早教課堂上,看護人會在一旁玩手機,孩子則自己玩。而記者觀察發現,盡管孩子已處在多種游藝設備的環境中,有許多玩具相伴,但他們還是會時不時張望父母,呼喚他們,希望把他們從手機世界拉進自己的樂園。
“我當然也很愿意陪孩子,但也需要人際交往和娛樂時間。”28歲的王琳是個3歲男孩的媽媽,她坦言,如今生活各種訊息都要通過微信來獲知,刷微信朋友圈似乎成了一種順手的習慣,讓她有一種“強迫癥”似的欲望,要經常看一下朋友們在干點什么、說點什么。當她拿起手機時,兒子的需求就要被暫時擱置,或者同時進行,在她家里時常出現的畫面是,媽媽一邊看著手機,一邊用奶瓶喂奶,一邊陪兒子搭積木玩玩具。
王琳認為自己可以兼顧育兒和使用手機,娛樂也是正常的忙中偷閑。但她也承認,手機使用會上癮,比如追看韓劇,精彩的劇情令人欲罷不能,這時她就會希望兒子能自己玩一會兒,或者由別的看護人來代替自己。
媽媽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有可能會超過爸爸。一位家庭育兒研究者從自己的實踐中總結,接到的此類咨詢中,大多數都是媽媽使用手機時間過長,這種情況就好比,過去爸爸經常會被埋怨玩電腦游戲時間過長。
2.手機成了孩子的玩具
在記者的采訪中,有的父母發現自己使用手機,會導致孩子在一兩歲時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這令人不免憂慮,不過家長也會經常因孩子能自己玩手機和Ipad而感到輕松。
果果媽媽形容每天早餐時間的情況是,爸爸媽媽玩手機,寶寶劃著Ipad,果果是一名快兩歲的男孩。家長會驚嘆于,這么小的孩子就能熟練使用手機的各種功能,“他會發送微信語音,還會從各種視頻中找到自己要看的動畫片,他最喜歡用手機里的一款App聽兒歌。”和周圍人一交流,原來兒子的“天才行為”是這一代幼兒幾乎都具有的能力。“這在我小時候根本不敢想象,那時電視頻道都沒幾個。”果果媽媽覺得,這個時代的便利產品使孩子不用父母手把手教,就知道很多東西,“他從App里一首刷牙歌里認識了小白兔,還通過手機里的動畫片,自己會開口背臺詞講故事。”
孩子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能力源于觀察,在果果還不會自己動手劃鍵時,父母就曾展示給他手機中的游戲和視頻。快速閃動的畫面對于孩子很有吸引力,漸漸地,手機成了能讓孩子馬上安靜下來的“法寶”。
白天父母上班期間,老人在家做家務無暇顧及孩子,就給他一個手機,孩子立即老實下來肯定不會闖禍。但果果媽媽也擔心孩子會因此傷害視力,或玩手機成癮,“現在,只要我們不叫停,他能玩一個小時以上。”
3.大人別成為孩子的壞榜樣
家庭教育和幼兒心靈教育研究者劉武惠表示,父母的小小“惡習”會對孩子影響很大。她最近接觸過一個案例,媽媽訴苦6歲兒子不聽話,只要一見到父母拿出手機或電腦,就會搶過去自己打開游戲玩起來,玩游戲上癮,過了睡覺時間也不肯就寢。她說:他們父子倆半夜里,就背靠背在那兒玩,一人一個手機。我對她說,其實你心里早就有答案了,也知道怎樣讓孩子不玩手機。在這個案例中,似乎父母使用了各種方法,想讓孩子戒除、至少減少玩游戲玩手機的時間,但就連打罵都不起作用。原因就是,孩子的爸爸都在玩,怎么能說服孩子不玩呢?孩子都是看著父母,有樣學樣的,當父親還沉溺于手機世界中,沒有約束自己的行為,對兒子來說,就是一個壞榜樣。
劉武惠進一步分析父母玩手機成癮可能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說,在0-8歲培養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如果父母都毫無節制地做某件事,那么孩子也不會學會什么是自制力,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另外,不加干涉地任由孩子玩手機,還會影響他的秩序感,讓他以為自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干多久就多久,由著自己的喜好來。就孩子應該在幼年就開始形成的親密感和安全感而言,當父母因為沉溺于手機,而沒有心情陪伴孩子玩耍,對孩子肢體、語言需求沒有及時反饋,那么孩子容易在心理上疏遠父母,他們會以為手機、Ipad對家長來說比自己更重要。一旦手機占據了大人大部分的業余時間,帶孩子走進社會走到大自然中去就更難成為可能。
研究者斷定,在家玩手機等電子產品弊大于利,0-6歲經常玩視頻游戲的孩子可能因此壓縮了原本的想象力空間。劉武惠說,如果讓一個成天玩游戲的孩子反映出“貓”的形象,他可能馬上就聯想到某一款游戲中的貓,而不了解自然界中貓的種類模樣千變萬化。既定的形象、規定的模式限制了孩子去探索的能力。她更贊成,父母們放下手機,多帶孩子到自然界中,“有責任心的家長應該時常反省自己身上的問題,這不僅關系自身,還會影響孩子和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