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尋常的事物細細思索起來,竟然是意味深長的。例如,一只貓在我們面前吃完一碟僅澆上一點兒魚汁、基本上是素食的飯菜,我們向來不以為意,習以為常。但是,細想起來,這不是相當有趣嗎?所有的野外的貓科動物(虎、豹、獅、猞猁、山貓等)無一不是食肉動物,何以家貓仍保有愛吃肉的習慣,但必要時也可以基本素食?豬、狗等在人的長期飼養下食性也起了很大變化。不管它們本來是吃素還是吃葷,都變成雜食性動物了。看到一頭公豬在吃一條蛇,或者一條狗在吃一團面食,你就能領悟到一切事物隨空間、時間、條件而變化的道理。
藏北的馬在冬天草料稀少的時候,牧人飼以肉塊,它也吃了。這事情,曾經廣泛引起人們的興趣。其實這和豬狗可以吃飯義有什么不同呢?
前蘇聯一位動物學者的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格勒一度被納粹軍隊包圍的時候,城中食物緊張,動物園的飼料供應奇缺,食肉動物餓得瘦骨嶙峋。飼養員為了挽救餓虎的生命,就用兔子皮裹以豆類喂食,老虎居然也吃了。我國某些動物園的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懷疑,說他們仿效此法飼喂餓虎,虎并不吃。但我相信前蘇聯那位動物學者的所載,我們“依樣畫葫蘆”沒有奏效的原因是老虎還餓得不夠厲害。另有書籍提到在孟加拉饑荒的時候,有人解剖餓虎,發現它們的胃里竟有青蛙和蝗蟲,可見餓得發慌的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食性完全是可能的。
和這遙相呼應的是,四川的熊貓產區在竹子產量人減時,曾發現有一只熊貓因餓極了而撲食羊只的奇事,它幾下就把一只小羊吃完了。
我還讀過外圍研究猩猩的學者寫的一篇文章,他看見一只猩猩由于被猴子激怒而撕裂猴子并吞食的情景。本來素食的猩猩,即使在食物豐足的情況下,有時也有這樣的反常行為。
一般動物本來是愛它的幼兒的。“老虎雖惡,不傷其子”的說法,可見一斑。但是,事情也并不盡然。當幼獸或幼畜沾上其他動物的氣味時,母獸有時也會把它吃掉。例如母貓吃掉小貓的事情就不鮮見。
如果把生物在空間、時間和生活條件變化時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食性的道理應用到畜牧、飼養、馴獸等活動上,不是很有些啟發和收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