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福喜“過期肉”事件的一再發酵,我們耳熟能詳的洋快餐品牌幾乎全軍覆沒,關于舌尖上安全問題的各種聲討、拷問、討論、分析如期而至。洋品牌再出“洋相”,“成功”地超越接二連三墜落的航班,占據新聞頭條。其實這只是近年來食品行業洋品牌丑聞的又一次集中展現,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從沃爾瑪用狐貍肉冒充驢肉、洋快餐“速生雞”風波,到進口奶粉亞硝酸鹽超標,一些備受國人追捧的外資大牌頻頻出事,加之某些洋品牌在處理食品安全事件上的種種推諉、傲慢和對消費者的輕視,這一切正在一步步摧毀中國消費者對其建立的信任度。盡管如此,洋品牌似乎總能在風波后重新振作,并在短時間內讓消費者把“丑聞”拋在腦后。
不幸的是,我們所在的酒行業亦是如此。隨便在網絡搜索一下,可以看到許多進口酒劣質和質量超標的新聞報道,但這絲毫不影響國人對于它們的熱情和追捧。與其相比,國內企業的處境非常“悲催”。至今迷霧重重的“塑化劑”事件,一度讓整個白酒產業陷入危機;子虛烏有的啤酒“甲醛門”,就讓國產啤酒遭受重挫;2010年,就在國產葡萄酒產業蓬勃發展即將完成華麗轉身的節骨眼上,極個別小廠生產假酒被曝光并被媒體不斷放大,讓合法經營的優秀企業受到“株連”,使昌黎這個釀出國產第一瓶干紅的優秀產區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國產葡萄酒的整體發展受到嚴重打擊,進口葡萄酒隨之以強勁勢頭迅速席卷中國市場。這是國產酒的集體悲哀。
多年前當中國行業發展剛剛起步,各項食品法規、標準還不健全,中國市場以及消費者以其特有的“包容”和“求新”成全了洋品牌的市場地位,這種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已形成的“信心壟斷”源自很多方面,遠非一句“崇洋媚外”能夠解釋。雖然中國已經幾乎在30年之內完成了歐美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打造的食品安全體系,雖然國產酒的品質不斷提升,但打著“中國制造”的酒品在與進口酒的競爭中獲得認知優勢還需時日。
“國際上哪個產區也有次酒”,這是筆者在與一位資深進口酒商交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說得嚴重點,中國市場已經淪為低質和劣質酒的“天堂”,這恰恰是利用了國人對于酒類知識的缺乏和消費的不理性。在利潤面前,資本有絕對的沖動,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概莫能外。英美曾經出現大量的廉價澳洲葡萄酒,在消費者新鮮感消失后,價格暴跌,澳洲葡萄酒的聲譽也一落千丈。
隨著中國酒類消費逐漸趨于理性,那些只在包裝和商標上狠下功夫的劣質進口酒最終也免不了退出市場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