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專業之前應該算是非主流中的大偏門,近些年隨著國際化腳步的加快,頂著“高大上”的光環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與此同時,中國迅速崛起成為葡萄酒消費大國,對專業葡萄酒從業人員的需求也急速擴大。
張宇星
渤海國際葡萄酒學院培訓講師
從來就有好為人師的毛病,喜歡給別人講各種大道理,分析利弊。大學那么多年被葡萄酒浸潤下來,之后也一直在這個圈子里“討生活”。后來順其自然地進入了葡萄酒教育行業。說到教育,近日,隨著高考結束,各院校錄取分數線的漸次公布,“千萬別報××”迅速躥紅網絡,各行各業的過來人紛紛現身說法,吐槽、自嘲,于是各大主流或非主流專業也就相繼中槍。雖然是自娛娛人的笑話,卻多少反映出夢想遇到現實的無奈。
葡萄酒專業之前應該算是非主流中的大偏門,只是近些年隨著國際化腳步的加快,葡萄酒才重新作為西方人的事物,頂著“高大上”的光環出現在國人的視野中。與此同時,中國迅速崛起成為葡萄酒消費大國,對專業葡萄酒從業人員的需求也急速擴大。這樣一批人從何而來呢?
傳統的高校教育對于人才的供應似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體制的革新遠遠趕不上行業的需求和發展,大而泛泛的傳統教學理念培養出的學生似乎什么都學過,但實踐與理論的差距還是讓他們看起來太過稚嫩。這個行業似乎全然是要靠實踐的,沒有反復的品鑒練習,沒有對各個釀造環節的無畏探索,沒有對產區品種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品酒師、釀酒師。怎樣探索出一條更為實際的校企結合之路,達到企業-學校-學生共贏的局面還需要我們更多人的關注。
如果說高校教育是因循守舊,那社會培訓就是太急功近利。有報告說2013年中國葡萄酒消費已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但是根據我們自身的經驗,周圍擠地鐵、公交的工薪階層很少有能花幾百塊去買一瓶葡萄酒的,更遑論我們廣大的農民同胞。不過,流行從來都是由上而下的,既然我們的高端人群已經認可接受了,一大批要追逐時尚、顯示品位的追隨者必定也會趨之若鶩。只是附加在這種學習上的功利性越強,越容易失掉學習本身的樂趣。
在整個躁動不安的大背景下,個人很難做到清心寡欲,要保留一片冰心實在是不易。不過,愈是鬧中取靜愈難得,借著品酒的悠閑勁兒徹底放松一下身心,有張有弛,對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