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路,我們作路標而不是交警,相信他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路都是自己走的,才認;事都是自己攬的,才擔。路走得多了,才能悟出道來。道是從路來的,路是從足來的,足是從人來的。
最近,我經常看到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強調“養育之道”,作者費盡心思,把親子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家長的表現上,這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畢竟親子指導與寵物飼養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一支支野菊,土壤、空氣、陽光、雨水給了它充分的營養;養在家中的菊花,最重要的幾項都不充足,卻靠肥料來彌補,顯然忽視了植物真正的需要。作為兒童,他們最需要的不是養育之道,而是主存之道。
順便說一下學校的教育。如今的教育理念有了一些波動,從教師中心論,進化為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依舊是主導地位。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被無形的大手壓住了。教師們在教研會上、組內會上、辦公室里討論的還是我們該怎么教,我們該如何對付這些孩子。學生的想法被忽視,教師的想法被表彰,最后進步最大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現在有些專家認為學情分析即學生學習情況分析應該列為備課的一欄,這點微乎其微的進步讓人心酸。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而不是教師。
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班的學生化學成績格外突出,優秀率遠遠超過了其他班級,在全區也是掛了號的。記者與教研員一同來到該班采訪學生。教研員問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們化學老師是怎么教你們的?學生的回答令所有人瞠目結舌,他們說,化學老師沒怎么教!特別不負責!從不指定作業,讓他們自己去書店挑練習冊去!
久而久之,學生們選擇練習冊有了經驗,針對自己的問題去找答案,成績反而提高得很快。這位老師是不是很牛?他看似放任的一舉,真正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真正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我們那些為孩子精挑細選練習冊的辛苦教師相比,他是不是顯得瀟灑而智慧呢?
還有個例子發生在我的身邊。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全區“十佳少年”的評選活動。在我的印象中,“十佳少年”都是支離破碎家庭下成長的堅強勇敢的孩子。我當時還自我安慰道,我沒選上,是因為我沒有他們不幸。二十年過去了,現在想來,雖然這種評選方式欠公平,宣傳導向不科學,但那些“十佳少年”確實在一個艱難的環境下成長——不是父母離異,就是親屬重病,他們在缺少養育疼愛的前提下,反而變得更加自立,更加堅強,可以說,遭遇讓他們更早地掌握了生存之道。
當年我們學校被評選出來的“十佳少年”是個叫劉力的女孩子。據調查,她的父母沒有離異,家長也沒有得重病的親屬,為什么選她?我認真聽取了她的報告。原來,從小父母就對她特別“狠”。印象最深的就是無論刮風下雨都讓她一個人回家。她就是在這條獨行的上學路上,學會了忍受,學會了孤獨,學會了天冷加衣服,學會了下雨撐雨傘,學會了防盜,學會了自我保護,學會了起早,學會了太多太多……二十年后,我明白了劉力之所以獲獎,是因為她比我們更早地學會了生存。
讓孩子走路,我們作路標而不是交警,相信他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路都是自己走的,才認:事都是自己攬的,才擔。路走得多了,才能悟出道來。道是從路來的,路是從足來的,足是從人來的。
談到這兒,又得說說那個經典的故事了——“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以前我們都是不二的答案,選擇漁而舍棄魚。其實,這個問題是站在“長者”的角度提出來的,無論是實物還是選擇權都集于“長者”一身,帶有典型的封建等級色彩。要我說,應該問問孩子,你是“收之其魚”還是“收之其漁”?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孩子們可以全選,吃著魚去釣魚;如果沒有可能,我希望孩子們明白,生存需要眼前的食物,還有今后獲得食物的工具。
主存之道,并非不管。我們提供的應該是思路,并讓孩子字合自己總結生活經驗。
養育之道,并非無用。我們可以通過物質形式,讓孩子理解社會的運行方式。
沒有什么比學會生存更重要,這恰恰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教師,還有教授忽略的問題。從小學到大學充斥著知識,22年的被動學習模式讓畢業生失去了生存的動力。難怪如今就業形勢很扭曲——一方面,大學生失業在家:一方面,大中企業求賢若渴。
有一次,我們大學同學到天安門廣場搞活動。我的一個男同學竟然對我說,你幫我問問那邊那個警察,廁所在哪里。這個問題讓人汗顏,學了22年,就是忘了學打聽廁所了。
數學家與水手在一條船上,突然天降大雨,狂風肆虐,就在小舟要翻的那一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