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地區,我們習慣把早產兒稱為“七星仔”,意思是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待了七個月就出來了。有人說“七星仔”聰明,以后會有大成就;也有人說“七星仔”難養,一定常常病,經常往醫院跑……那究竟誰說的才有理呢?伺候“七星仔”要多大費周章呢?
“七星仔”的由來
“七星仔”是廣東地區對早產兒的昵稱,而世界衛生組織將婦女懷孕滿28周至不滿37周分娩的、出生體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據統計,目前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為8.1%,每年約有130萬的早產兒出生。
早在等候的危機
早產兒自脫離母體后就獨立生活,由于內外環境發生極大變化,而他的適應能力又不完善,在生后第1~2周特別容易生病。統計數據表明,至少有八種危險病情在等候著早產兒:
(1)早產兒窒息
(2)顱內出血
(3)肺透明膜病
(4)高膽紅素血癥
(5)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癥等)
(6)早產兒硬腫癥
(7)早產兒視網膜病
(8)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等)。
精心呵護七注意
No.1 哺乳
目前國際上推薦母乳加母乳強化劑喂養(即母乳+早產兒奶粉),而不是純母乳喂養。早產兒由于其特殊的生理需求,必須選擇專為其設計的早產兒配方奶粉喂養,其特點為營養高、容易消化吸收及熱量高(比嬰兒奶粉多20%)。
盡管早產兒體重已長到2500克以上,但還是比足月兒的抵抗力弱,而6個月內的寶寶體內主要抗病能力的抗體來源為母乳。所以,有母乳喂養條件的媽媽,一定不要放棄母乳喂養。
對出生體重在2000克~2500克的、吮吸反射良好的早產兒,可以直接地、盡早地讓孩子吸吮母親的乳頭。喂奶時要注意正確的喂奶姿勢,幫助孩子含吸住乳頭及乳暈的大部分,這樣可有效地刺激泌乳,使孩子能夠較容易地吃到乳汁。
對于吸吮能力差的早產兒,應當把奶擠出來喂孩子。可用滴管或小匙喂給孩子。選用的滴管應到專門的醫療器械部門去購買。喂食時,將乳汁從早產兒的嘴邊慢慢地喂人,切不可過于急躁而使乳汁吸入嬰兒的氣管中。
No.2 居室設計
寶寶居室要定時開窗通風,早晨開窗換氣不少于十五分鐘,保證空氣新鮮。同時要維持一個適中的環境溫度(成年人為24℃~28℃,早產兒為30℃~34℃),相對濕度以40%為宜。
No.3 穿衣
南方氣溫變化大,時冷時熱。為防止傷風感冒,寶寶衣著要穿暖,比成人多一件,被蓋與成人相仿便可。但家長切勿給早產嬰兒打“蠟燭包”。
No.4 撫摸
早產兒出生后生活能力低,抵抗力差,加上宮外環境突變,往往不易適應,更渴望被人撫摸或緊緊擁抱。臨床兒科醫生表示,母親的體溫比暖箱要好得多,早產兒在母親的懷中體溫會逐漸升高,如果早產兒不舒服或生病時,母親或醫護人員及時撫摸會使哭叫的孩子平靜下來,非常有利于疾病康復。
撫摸進行時
早產兒出生后一般情況良好,可在一周內進行撫摸。媽媽可用溫暖的手,輕輕按摩孩子全身皮膚,尤其是頸部及背部,活動他們的四肢,每次5分鐘,一日數次。新生嬰兒于生后第三天開始洗澡(溫水浴,水溫38℃~40℃),以后堅持每天洗澡1~2次,即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又可增進母子情感交流,解除皮膚饑餓。
在孩子醒覺的時候,父母多擁抱或逗孩子玩樂。對所有早產兒來說,每天得到父母足夠的撫愛和注意,就會感到安全舒適,吃奶增多,體重增長加快,身體就會變得強壯。
No.5 運動
兒保專家認為,早產兒越動越聰明。寶寶問世后,洗溫水澡可視為人生的第一堂運動課,有條件讓小寶寶游泳也是一種較好的運動方式。
嬰兒滿月后,家長即可抱孩子到室外活動——曬太陽即“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這可有利于改善肌體的氣體交換狀況,使體內血氧含量增多,每天運動時間宜為5~10分鐘。
2~4個月大時,家長可給孩子做被動體操,活動四肢肌肉,增加肌肉張力。
No.6 留心觀察
由于早產兒是在機體未發育完全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身體機能有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因而如發現“與平常的樣子不同”,就應該及時留意以免延誤病情。
早產兒患病的信號
(1)寶寶不肯吃奶、嗜睡、少哭或哭聲弱或過度啼哭;
(2)測量孩子體溫>38~C或低體溫<36 0C;
(3)孩子大便為柏油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以維生素K缺乏居多;大便中發現鮮血便提示腸出血;
(4)黃疸退而又現,且逐日加重。
No.7 注重體格檢查
早產寶寶出院后,媽媽要定期帶他到兒童保健機構進行體格、營養等檢查,出院后6月齡以內每月1次,6~12月齡每2個月1次,1~2歲每3個月1次,以便及時發現在養育中的不足,促進寶寶的健康發展。定期給嬰兒測量體重,觀察嬰兒體重增長情況來判斷奶量是否充足。一般應每月或兩個月給嬰兒稱體重一次,一個健康的嬰兒每月應增加體重500克~1000克。若嬰兒體重增長不足,可能是吃的奶量不夠或生病,應仔細尋找原因,必要時到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