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半球的隆隆寒冬尚未遠去,樂觀主義情緒就已開始在全球蔓延。
人們普遍相信,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美國經濟復蘇、歐洲更加穩定,同時中國推進改革將成為勢所必然。的確,就目前形勢而言,全球幾大經濟體已經出現回暖勢頭,但也存在諸多挑戰。經過苦熬得來的積極發展趨勢若不善加守護,或將成為破壞未來經濟增長的又一動因。
首先,在經過長達數周的私下談判后,美國參眾兩院終于就財政預算達成協議。協議目的在于以其他形式的節約措施,取代2014至2015財年630億美元的自動減支金額。此舉意義重大。一方面將避免美國政府再度關門,同時也可確保未來兩年財政政策的相對穩定。
盡管美國2013年11月成功新增就業崗位20.3萬個,但若想實現經濟強勁復蘇,這顯然不夠。目前美國失業率仍高達7%,而包含就業不足及失業人口在內的廣義失業率則為13.2%。此外,在最初版本的預算協議中,還忽視了長期失業者福利待遇的延期問題,這將導致130萬領取救濟款的美國人在圣誕節后失去經濟來源。而到2014年,更將有500萬失業工人被推入絕望境地。
一個新的變化跡象是,自2013年12月起,美聯儲開始嘗試小幅收緊寬松政策,但也表示不會在失業率下降至6.5%之前提高利率。這意味著,美國目前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的政策利率,很可能將維持到2015年年底。
其次,自現任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誓將“采取任何必要手段”捍衛歐元以來,歐元區也選擇了美國式的大幅降息與非傳統貨幣政策。但由于財政支持力度不足,該地區經濟增長仍然乏力。盡管德國表現出驚人的抗衰退能力,其他國家的高失業率卻仍為重大不利因素。就連法國,最近也連續遭遇幾輪主權債務評級下調。
由于財政緊縮、消費乏力,歐洲投資狀況同樣低迷。部分歐元區國家仍然依靠出口拉動國內需求與消費,但其他國家也力圖增加出口,由此形成的競爭局面導致歐洲內部摩擦不斷。執行保守財政政策的北歐國家因巨額援助而不勝其煩,舉步維艱的南歐國家也受夠了被強加的財政緊縮,掙扎于困境中的東歐國家則希望在二者之間求取生存。
如果沒有增長率作為保障,歐洲各國豐厚的社會福利政策將難以為繼,多重危機仍會持續爆發。2013年,歐元區經濟仍呈現負增長,預計到2014年能夠改善為增長0.5%至1%。此后,1%至1.5%的增長率可能維持多年,歐洲顯然已進入“失落的十年”。
最后,在美國公布預算協議的同時,中國經濟工作會議也剛剛開始。在過去30年中,該地區經濟高度依賴于投資規模和對外出口盈余,目前正在尋求轉變為內生經濟增長模式,即依靠國內消費、創新和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盡管如此,中國共產黨三中全會擬定的改革前提,仍是經濟保持足夠增速。在此背景下,李克強總理設定7%的增長目標,或將需要超出預期的信貸與投資增長規 模。
在我看來,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很可能仍將維持在7.2%至7.5%左右,并在2020年前保持在6.5%至7%。理論上講,這將為中國政府提供足夠空間來完成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同時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此外,中國經濟在2014至2015年出現硬著陸的風險已逐步降低,但去杠桿化的風險則仍有可能繼續出現。
在過去五年中,世界主要經濟體依靠堪稱史上規模最大的利率削減和高速運轉的印鈔機,幸運躲過一場經濟大劫。如今,西方主要國家央行正準備進行政策轉向,這會成為引領經濟持續回暖的明智之舉嗎?
不管怎樣,任何樂觀都應伴之以謹慎。因為我們即將面臨的,仍是完全未知的新世界。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