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看見涂麗麗在廁所里火急火燎地進進出出,秦曉以為出了什么大事,一問才知道,她沒有大便。
秦曉安慰她說:“昨晚上,我們吃了那么多蛋糕,后來你又吃了一碗面,可能是消化不良,你別急,我找兩粒消食片。”
可這樣的安慰沒有效果,涂麗麗一會覺得胃出了問題,一會又覺得是腸子被堵住了,越猜越害怕,最后拖著秦曉去了醫院。
醫生問了情況后,開了幾粒助消化的藥,并囑咐年輕人不要暴飲暴食。
秦曉拿好藥后,才發現涂麗麗又繞回醫生那里,纏著他問個不休:“不用檢查化驗嗎?你確定我只是消化不良,不是腸胃哪里出了問題嗎?”
醫生也惱了,刷刷兩下就給涂麗麗開了幾個檢驗單。秦曉提醒她檢驗費很貴,建議她說:“先吃藥試試,如果沒好,再來檢查也不遲啊!”
涂麗麗不聽:“你不知道,健康對我來說有多重要,萬一拖出大毛病怎么辦?”于是堅持做檢查,結果真的只是消化不良。
本來以為這樣的結果會讓涂麗麗安心,誰知,第二天,她又跑去另外一家醫院檢查。秦曉覺得她根本就是在浪費錢,她卻反駁得振振有詞:“昨天那醫生才+多歲吧,比我們大不了多少,誰知道醫術怎么樣?你看他昨天那么不耐煩的樣子,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嫌麻煩騙我的?”直到她換了醫院再折騰一遍,兩份檢驗單上都顯示她的腸胃沒病才消停。
過了幾天,涂麗麗臉上長出幾粒小痘,她又開始驚慌了:“肝不能排毒才會長痘,完了完了。”
盡管醫生再三保證她的肝沒有問題,長痘是因為生理期的緣故。涂麗麗還是很擔憂,抓著醫生的手再三地問:“生理期完了痘痘就會消嗎?如果它不消,是不是就會反過來影響肝?”非讓醫生開了一大堆藥,都說是藥三分毒,這樣下去,很可能會降低自身的免疫抵抗力,然而涂麗麗卻很堅持:“有病就得吃藥,不然怎么會健康?”
然而在秦曉看來,涂麗麗其實身體很好,她們在一起合住了快兩年,她連一次感冒都沒有過,不像秦曉,身體只要稍稍著涼,就會咳不停。
照說,秦曉才是醫院里的常客,事實卻相反,涂麗麗才是。
指甲上的月牙痕不全,就懷疑自己貧血;腳不小心撞到桌角青了一塊,她非要去拍X光;冬天皮膚干也要吃藥;坐久了腰酸就害怕自己的腰椎出了毛病……
醫生說她沒病,她卻不像其他人那樣露出如釋負重的表情,反而更加擔憂:是不是醫生不夠高明,是不是我的病藏得比較深?然后非要求做這樣那樣的檢查。
可哪怕檢查結果再正常,涂麗麗還是不放心,常常為了身體的一點小現象就懷疑自己有病。比如現在,她洗完頭后,攥著一綹脫發,哭喪著臉說:“我是不是。腎出了問題才會掉發?”
秦曉實在無語,她很好奇,涂麗麗這種嚴重的疑病癥到底是怎么來的。她試探性地問了一下沒想到涂麗麗全都說了出來。
秦曉這才知道,為什么涂麗麗對身體的一點點小毛病都會大驚小怪。兩年前,她的發小過世了,發小平時看起來很健康,卻毫無預兆地突發疾病死亡。她還那么年輕,沒有結婚生子,她的爸媽哭得昏死過去好幾次。
面對發小的故去,涂麗麗不僅僅悲傷,還害怕。因為發小的主治醫生說,平時不注意的一些小毛病很可能會發展成大問題。
所以,她變得格外關注自己的身體,一點點不舒服她都不敢忽視,生怕是由于哪個器官病變引起的。
現在,回憶再一次引起了她的驚恐,她抓著那把脫發,好像已經看到腎臟的病變,嚇得又哭起來。
心事解讀:
總是懷疑自己有病其實也是一種病。這類人并不鮮見,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于關注,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軀體內的一些細微感覺上,由于有了先入為主的意念,就會覺得身體某處真有相似反應,于是便得出了自己有病的結論。
一般來說,具有這種人格傾向的人,若非家人有過這些病,受到一些消極暗示,就是受環境影響,比如家庭不和、工作不順、人際關系緊張、情感失去寄托等等,這些因素都會驅使人把注意力轉向自己軀體。特別是在現在這個高強度、快節奏的時代,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會越來越多。要知道,這樣折騰下來,沒病也會折騰出病來。適當做一些有利于緩解情緒、放松心情的事情或活動,會有助于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