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我的同事們特別興奮。中午吃飯的時候,阿麗特地把餐盤端到我旁邊,叮囑我:“周六大家AA制去郊游,爬山、釣魚,外加燒烤,想想就美死了!哎,你這次千萬別遲到哦!大巴可不等人的,到點就走。”
我嘴里“哦哦”應著,心里卻突然產生一股莫名阻力,想大喊一聲:“我可不可以不去啊?”唉,我恨死自己了,干嘛答應去郊游啊?好不容易有個休息天,宅在家的時間都嫌不夠呢。可,人在職場,你不和大家打成一片,會被別人看成“異類”的吧?
抱著這樣的心態,星期五晚上,想著明天早上五點半就要起床,本應該早點睡覺的我,反而拼命看韓劇,看到凌晨兩點,眼睛實在睜不開了才爬上床。雖然調了鬧鐘,卻還是擔心自己會睡過頭,隔一個小時便自動醒來一次,抓過鬧鐘看一眼,繼續睡,天快亮的時候竟然還做噩夢,夢見自己沒趕上大巴,同事們棄我絕塵而去。
因為沒睡好,我在車上惡補睡眠,同事們在車上又唱又鬧的,我卻像頭豬一樣只顧自己睡。下了車,不論搞哪樣活動,我都懨懨地提不起勁,到最后,這次活動牽頭人邵老大不點名地批評我:“如果實在覺得勉強,有些人可以不參加集體活動,我不會介意的,主要是怕影響大家的情緒。”
那些冰雪聰明的同事,眼睛齊刷刷看向我,我立刻尷尬萬分,趕緊假裝自己是突然感冒,人不舒服,以求原諒。
事后,阿麗問我怎么回事?感覺我好像變了個人似的。還說:“你以前都是活動組織者,最近怎么出來玩就病懨懨的?難道你是女強人成癮癥、工作狂,不會休息和娛樂了?”
聽了阿麗的批評,我思前想后,覺得自己可能患上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毛病。我以前在同事眼里做事“雷厲風行”,大家常常感嘆跟不上我的節奏。還是年終聯誼會、同學聚會的活躍分子,而現在,卻越來越害怕同事和朋友的邀約,一聽到聚會或者集體活動,內心就糾結無比,去還是不去?讓我很為難。但又不敢拒絕,勉強去了又會很恨自己,覺得自己在逢場作戲。
這些變化,和去年一次經歷有關。去年公司組織春游,我像以往一樣,熱心組織,安排車輛、住宿,甚至為大家購買路上吃的零食。和我搭檔的是一位新來的領導秘書王小姐。她嘴巴很甜,人前人后都管我叫姐,但不知道那次怎么回事,人事主管卻對我說:“你是公司‘老人’,不要和小姑娘搶風頭了。再說,你也搶不過,還是多給新人留機會吧!”
這個“新人’就是指王小姐,事后我才明白,原來王小姐和領導搞曖昧,領導很喜歡她,所以,公司每次組織活動時,領導都會叫她撐場面,但由于我進公司早,人緣又不錯,一直都負責活動內容,習慣了,所以一直沒有領會領導的意圖,每次照樣擔當“活動組織者”、“晚會主持人”角色,搞得領導很不開心。最后實在沒有辦法,才讓人事主管點醒我。
得知真相后,我有些生氣,也開始對社交產生畏懼心理。這種害怕不是拒絕社交,因為我好面子,不希望被同事說“你不行了”,有時候還想硬撐,結果便造成現在這樣進退兩難的格局。
心理解析:
其實,“我”是患上了社交拖延癥。它是拖延癥的一種,指在社交領域中的不合理拖延現象。遇上需要公關的人或事,就想能拖一時是一時,實在熬不過去,硬著頭皮對付著過,嚴重者甚至會有“出門困難戶”狀態出現。這種社交拖延癥,很多時候是深層次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有社交拖延癥的人,不能消極對待,應該正視問題,尋找心理醫生,或者求助好友,積極調整心態,有效緩解拖延癥狀。
比如,先學會拒絕,坦然說“不”。當察覺到自己有社交拖延癥時,反思一下,為什么會想要拖延,是否前去赴的這個社交活動里,有你不感興趣的人或事?如果是,那么要敢于說“不”,沒有必要勉強自己去和不喜歡的人相處,為不喜歡的事浪費時間。
比如學會守時,遲疑時立刻說“馬上”。有拖延癥的朋友,主要是時間觀念不強,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覺得“磨一下洋工”沒啥,每當自己有“拖一拖,一會兒再行動”的想法時,就立刻起身,告訴自己,一件事情不做完,另一件事情跟上來,只會越堆越多,還是“馬上”行動比較好。養成習慣后,拖延癥就會得到明顯改善。
最后,還可以用“瑞士奶酪法”抓住零碎時間。“瑞士奶酪法”,即是化整為零,抓住零碎時間每次做一點。在等電影上演的時間,或者午休前,打電話給你的老朋友們吧,維護你們的友情,最重要的人其實就那幾個,好朋友更需要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