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篇(一)
現在你的朋友過得還好嗎
她正在準備教師資格考試,平靜地對我說起自己的故事。她并不活潑,但是只要跟別人走近,就能相處得非常好。在初高中時期,也有過主動跟她交往的朋友。大學之后,在交朋友問題上,也沒出現過太大問題。
她向我咨詢自己身上有什么問題,她肯定會等著這種的回答:“你沒有任何問題。你這么善良大方,那些誤會你的朋友才有問題呢。稍微忍一忍,朋友們就會知道你的真心,重新回到你的身邊的。”
因為她覺得朋友們根本就沒有理由疏遠自己。
如果她現在不能確切地了解到自身的狀況,那么,就算她一生都為迎合別人而壓抑自己,也不會聽到好話的。很顯然她自己還會一直帶著這種委屈過下去。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她跟朋友的關系吧。當她們之間發生小的誤會時,她卻沒有試圖去解開,這就意味著那個朋友對于她來說并不重要。
她一直強調她們是“好朋友”。其實我們周圍有很多走得很近卻無關緊要的朋友,過去也好,現在也罷,即使覺得關系處得不錯,也都不過是一種想法而已。
教師資格考試是人生的一道重要門檻,她正面臨的是也許能夠改變整個命運的轉折點。如果要準備好如此至關重要的考試,那么顯然沒有時間去理會別人對她的看法。當前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是取得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那么,為了考試合格,她有必要暫時減少和朋友們的應酬,要好好梳理—下那種親密而又瑣碎的關系。這里所說的“梳理”,并不是說不見那些人,而是不要讓那些人過多地占用自己的時間。
那么,到時所有的朋友都疏遠我了怎么辦?這真是杞人憂天。如果這樣就互相疏遠了,那說明這種朋友和她根本就不是很重要的關系。她身邊的朋友們平時都在眼前和周圍,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很親密,但充其量只不過是閑聊、解悶的程度而已。什么是好朋友?心有靈犀一點通,價值觀相通的朋友,哪怕是不在一起,也能維持住牢固的關系。就算多年不見也會占據著心靈一角的,相隔十年再會也能像昨日分手般舒心愉快的,這樣的人才算是好朋友。
她說,因為自己的錯誤,跟周圍的朋友變得很尷尬。她后悔自己沒有多忍一忍。那么這一切真的是她的錯嗎?世界上有很多人為了討好別人,隨波逐流,勉強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但是,結果并不都是好的。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按照個人的意愿進行。即使壓住自己的欲望努力去遷就別人,他們也不會理解。就算做好九十九次,可哪怕只有一次的失誤,也會前功盡棄,這就是現實。
盡管如此,為了保持這種關系,有了火氣也要努力忍下來,盡量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可是,又常常壓不住怒火心里憋悶,結果,每次都弄成左臉挨打了再伸出右臉。如果運氣不好,還會像這位女孩一樣惹火燒身。
對于以關系為中心的人來說,他們不僅重視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根據別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這并不僅僅是這位女孩的問題,其實有很多缺乏自信心和對自己清晰認識的人,都會這樣想,他們因抱著這種想法而把自己搞得緊張和不安。建議:
若想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就應該對“我”有一個清醒認識。別人怎么看待我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必須先搞清楚“我”是否喜歡這件事情,“我”跟朋友們一起度過的時間是否快樂,“我”是否愿意接受別人的請求。
世界上的人不一定都會喜歡我,而且我也不會喜歡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有人喜歡我,有人又非常討厭我,那么這也只是一種選擇和喜好的問題,一點也不奇怪。就像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心也各不相同。
因此,只要能認可你我不相同,就可以了。簡直無法忍受有人不喜歡你?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要讓他們喜歡你?無法控制住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那么,你就只有忍受痛苦的份兒了。但是,這個女孩的情況并不是這樣,她有明確的對策,只要認定原有的自己就可以了。就算有人不喜歡我,只憑我能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就有了足夠的存在的理由。
傳統理念會背叛人生
大家都叫我“大學教授黃相旻”,但是大學教授的稱號并不能代表我的一切。當我離開大學的時候,這個稱呼便沒有任何意義。所謂關系就是在我的名字前面所加的前綴,當把前綴拿掉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它并不是永久或者絕對的。盡管如此,我們總是在各種關系之內圈定自己。離開關系,就無法認定自己。當別人問“你是誰?”的時候,我們會用“誰的兒子,哪個公司的科長,誰的前輩”等方式介紹自己。所以,如果有人介紹說自己是“喜歡阿蘭·德波頓散文的人”、“把馬蘇里拉奶酪三明治和一杯美式咖啡當午餐的人”、“喜歡觀看Damien Rice演唱會的人”時,大家往往會投過來異樣的目光。
我們的社會過度重視人際關系。人們認為只有具有廣闊的人際關系,才能帶來成功,只有打通了人脈,道路才會暢通。人們相信不管什么時候,不管發生什么事情,只要有人際關系這一安全網,就能夠生存下來。人脈幾乎成了社會生活中的保險。
據說,最近有些人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進行人脈管理。人們公開講,想要找到好對象,就要搬到富人區;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進入大企業。人脈好才能成功的觀念長期以來—直都在支配著我們。
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搞好人際關系,搞不好就會被淘汰掉。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周圍那些混得不錯的人,難道都被別人稱頌嗎?百分之百迎合別人的人真的都是善良的人嗎?
思想泛濫,錯覺也泛濫。善良并不等于隨大流。每個人都去做自己分內的事情,不去影響別人就足夠善良了。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成為善良的人,就把自己藏在面具下,那是虛假的東西。
倒是那些有出息的人,反而越有個性和富有主張。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想去做,還真成功了”。盡管如此,社會卻不會聆聽和牢記他們的話。大家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例外,并繼續被傳統的觀念牽著鼻子走。在我們的社會,把人際關系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家都喜歡隨大流,跟著別人走。
在重視人脈的理念當中,實際上隱藏著一種說不定哪天會天上掉餡餅的期待心理。
但是,傳統觀念往往會背叛人生。期望越高,失望也會越大。那種我越謙虛以及越抬高和遷就對方,人家就會更加看好我的想法,只不過是一種單方面的期待而已。用遷就來搭成的人際關系是于己毫無幫助的。如果不能保持對等的關系,反而很容易讓對方小看自己。既然被人瞧不起,就絕對不會得到半點好處。只能是被人欺負到底,最后還會落得很慘的下場。
建議:
“要悄悄地、善意地、像別人一樣忍耐著自己,要建立多渠道的人際關系”,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傳統的理念,只不過是“若想過得好、過得幸福、有出息,就必須拓寬人際關系”這一錯誤觀念的產物罷了。可是,這種觀念卻成為一種謀求幸福和升官發財的公式定律被人們所奉行。盡管這種觀念并未經過任何途徑得到證實,人們還是把它當作一種茫然的信仰來深信不疑。人們就像奴隸一樣,完全被這種傳統觀念所控制。如果不跟隨這種觀念,就會陷入不安的狀態之中。
特別是那些對未來缺乏信心的人,常把自己關在自認為安全的理念框架當中。我們都是充分地準備好傳統理念這一安全裝置,才會開始人生的馬拉松。但是,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為幸福而信奉、追隨的理念,最后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