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剝削貧民的生活經驗,又怎能把饑荒中奸商的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
莎士比亞出生于1564年,16世紀末、17世紀初是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研究顯示,這一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期”:天氣寒冷、雨水過量,致使糧食時常歉收,整個歐洲都不時面臨糧食短缺的威脅。
然而,這個苦難的時代卻成就了莎士比亞的發財夢。
據美聯社報道,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學者杰恩·阿徹通過梳理歷史檔案,發現了莎士比亞不為人知的隱私—在超過15年時間里,他多次囤積谷物、麥芽和大麥,然后高價轉售給本地居民和商人。
為了獲取更大利益,他還將倒賣糧食所得的錢財放貸給周圍的窮人。如果有人拖欠或無法全額支付欠款,莎士比亞就會起訴他們。
不僅如此,他還使出渾身解數逃避賦稅。一些當時的繳稅和法院記錄顯示,莎士比亞多次因逃稅遭到當局追查。1598年2月,他還因囤積谷物遭法院起訴。
這一系列合法或非法的交易,為莎翁積累了大量財富。僅工作了24年后,他便“金盆洗手”,過起了衣食無憂的悠閑日子。到1613年,即使不算因非法囤積和逃稅所交的罰款,莎翁仍是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最富有的人之一。
在謀私利的同時,莎翁還為自己找到了一份“副業”—戲劇創作。一方面,他從窮人身上賺了個盆滿缽滿;另一方面,他又以大量描寫貧民困境的劇作來撫慰人心。
《科利奧蘭納斯》創作于1607年,其中,莎翁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窮人們遭受饑荒折磨,商人和政客們卻在大幅提高食品價格。他寫道:“他們永不關心我們的死活:我們在忍受饑餓,而他們的儲藏室卻堆滿谷物。”但在創作這些臺詞時,莎翁正干著和劇中奸商一樣的勾當。
莎翁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擺脫自己“靠剝削平民發家”的罪惡感。
西方文學界一直對莎翁是否親自創作了劇本存有質疑。迄今,研究者仍未發現任何記錄表明他寫過任何東西—沒有手稿、詩、信、日記或任何出自他本人的文件。許多學者認為,這位來自斯特拉特福的谷物商人,不可能創作出30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作。
但莎翁這段經商的背景似乎從側面證明,這些作品就是出自莎士比亞之手—如果沒有剝削貧民的生活經驗,又怎能把饑荒中奸商的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