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路橋的傳奇種種,基本定律是“無轉包、不新聞”。存疑的繼續存疑,追問的繼續追問。倒是有關天橋修補得如此弱不禁風的辯解,很有些天馬行空的意思。
對質量問題,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給出了四個理由,字字句句,多是天氣或市民惹的禍,唯獨沒有施工質量的份額。天橋不是架設在天上,板子卻打在天氣身上—實在有些“魔幻現實主義”。當然,天氣屬于流行的“不可抗力”,說天氣的意思,無非就是說與人為因素無關,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上天夠“大牌”了吧,還不夠你堵上嘴巴?
天橋修成豆腐渣,怪天氣不給力,這樣的例子其實從不鮮見:比如2010年11月17日,河南鄭州曾因自來水管爆裂遭遇近二十年來最大面積的停水,時隔5天之后,鄭州市東風路再次發生水管爆裂,據說也是因為“該死的天氣”;橋塌人亡怪天氣,景區滑道事故怪天氣,高速路毀壞還是怪天氣……“天氣”是個最憋屈的孩子,因為你怪就怪了,它也無話可說。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古人做事情是很知道研究天氣的,為什么我們的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在打樁立項的時候,卻總是要“忽略”了天氣因素呢?難道這本身就是一道屢試不爽的“免死金牌”,只要馬腳藏得好、是非臧否“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