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開一張臺北市捷運交通圖,以臺北車站為中心向四周輻散,紅綠藍各色線路勾勒出這個城市的骨架。時尚又溫柔的臺北都會男女,站立或坐在捷運里,仿佛血管里奔騰的血液,被送往城市的大小角落,拼貼成一個個獨有的臺北故事。
捷運文化
2010年到2011年間,我在臺北世新大學做交換學生。初來乍到,臺北不是想象中花花綠綠的模樣,相反到處是日據統治時代留下的古舊卻又耐人尋味的城市街景。對于不能騎機車的大陸學生而言,捷運變成了我“走南闖北”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在北京,地鐵清晨的擁擠讓人苦不堪言,頭次搭乘臺北捷運時,我便被所有地鐵中溫情的設計震撼。進入捷運站里就會遇到散落的雕塑,走到里面會發現母嬰衛生間的標識是瓷片拼貼成的螞蟻媽媽和螞蟻寶寶;廬州線上的行天宮捷運站文化墻上是整整一面的樂譜;抬頭仰望地鐵里的宣傳標語不是紅條幅大白字,而是一位男士從俊俏少年蛻變到老者的照片,附文:提早規劃,未來的你會謝謝你。
臺北捷運,承載的不僅僅是運輸這個單一功能,它是充滿藝術感的公共空間,是在路途上撫慰心靈、帶來愉悅體驗的交通設施。坐在依照臀部曲線特別設計的座椅上,目光所及臺北人帶著口罩,手捧書籍,癡癡閱讀……觀望著他們的外在,關照著自己的內在!
捷運帶我到夢鄉
剛抵臺時時值九月,滿眼的郁郁蔥蔥毫無秋意可言。我從世新大學會館最近的木柵線起點動物園站上車,恰巧坐頭一節車廂,捷運開啟的剎那,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棕色木柵線是由行車控制中心統一控制無人駕駛的車廂。因此當這段地上捷運緩緩啟動,透過面前巨大的玻璃罩,一列無人駕駛的“魔幻”捷運穿越樹林,在滿眼綠意的小山間蜿蜒行進。
順著木柵線往下走會途徑萬芳醫院、辛亥、六張犁等站,臺北捷運的報站系統分別用國語、閩南語、客家話、英語報站名。順著木柵線再往北途徑大安站,這一站有臺北大安森林公園。臺灣美人胡因夢在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最后一頁寫到了她和女兒漫步在大安森林公園,在綠意掩映下,看著周遭年輕的戀人和夕陽伴侶,用“幼體的新生象征母體的大死”來喟嘆生命的代代相傳。除了胡美人,去過大安森林公園的朋友都稱贊叫好,這一位于市區的公園仿佛臺北市的肺一般。
和木柵線上的風光不同,綠線淡水線也是捷運游臺北的絕對推薦。我念書的世新大學在景美,每次從校門出來,繞著雞腸子一般的小路三拐五拐來到景美捷運站,一路向北便是一趟十分有料的藝文之旅。
唯美食和書不可辜負
臺灣大大小小的夜市非常多,去的多了會發現除了每個城市有幾樣最出名的小吃,夜市大體大同小異。我之所以特別鐘愛師大夜市一定有它與眾不同的原因。因為在這里消費的主要是學生族,師大夜市的服裝店總能淘到最IN的款式。
臺灣夜市雖然也是鋪面或者攤位售賣,但物品質地上佳。也因為靠近日韓,這里總是潮流的風向標。不用刻意規劃,憑著感覺走,進了店就和溫柔如水的售貨員淡淡聊著天,一件件試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和單品,血拼完畢后,出門就是各種人間美食:鹵味、可麗餅、大腸包小腸、還有師大夜市最最有名的青蛙撞奶,擇一家小店和好友們圍坐,悠游地浪擲青春,這種日子,夫復何求啊。有一次當我靜望著師大夜市川流不息的人群,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句話,自認為作為臺北市的宣傳語再合適不過了—此城,適宜長相廝守。
從世新大學出發去公館十分方便。世新大學的校門稱為“山洞口”,在“山洞口”里有一個鐵皮箱,你需要做的就是低頭把手伸進鐵皮箱,摸一份《破報》出來。這是一份世新大學校方贊助的報紙,一周出版一份,上面羅列了整個臺灣一周以內的各種藝文信息。有許多演出都聚集在公館附近的咖啡館。最特別的是,身在臺北很多live band會在咖啡館里開非常小型私密的演唱會。想象一下,你坐在咖啡館里,兩米不到的地方,張懸、蘇打綠在為你歌唱……
除了《破報》可以幫你搜羅臺北的演出信息,在每個捷運站臺北市政府也會提供免費的捷運地圖以及演出信息冊。只要你留心,這個城市處處充滿驚喜。
景美坐兩站就到了公館,這個區域是我認為全臺北最青春活力的地方。國立臺灣大學、師范大學、教育大學等多所高校匯聚于此,到處可以撞見腳踏車上年輕的戀人,偶遇咖啡館里冥想思辨的青年。
如果你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公館的話,我覺得這應該是“the fountain of inspiration of Taipei”。
公館最出名的特色就是書店了。每次漫步24小時營業的誠品敦南店都會不由得感嘆,臺北人真幸福。公館最多的不是大書店,而是一間間獨立的小書店,鋪面一般不大,但各有特色。我最常去的是一家女性書店。兩層樓里盡是關于女性主義最全的書籍,那些閃閃發光的名字一一在你眼前陳列:波伏娃、伍爾夫……伍爾夫畫像的水杯、鑰匙扣、布袋子,都做工精美,這里總令愛書愛生活的人流連忘返。
圓山 - 士林 - 淡水
公館的捷運藝文之旅一天就能完成。若時間充裕,非常推薦大家坐著捷運紅線(淡水線)來一趟長途之旅,中途可在圓山、士林下車,然后在日頭落山前趕到淡水,坐在漁人碼頭邊,靜候一天的結束。
1952年由宋美齡設計創建的圓山大飯店前臨基隆河、后倚陽明山、東望松山、西眺淡水。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十四層宮殿式建筑風格以外,圓山大飯店可謂見證了歷史。在一樓的大堂里展示了許多曾下榻圓山大飯店的中外名人。隨著臺灣國際地位的改變,這里來訪賓客身份的變化是國民黨遷臺后歷史的折射鏡。
從圓山捷運站繼續向北就到了士林站。除了士林夜市之外,另一大看點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這是紀錄片《臺北故宮》的主題曲《愛延續》。在去臺灣之前就對臺北故宮諸多的期許,想象中歷史風雨飄搖之時,一批傳世奇寶從北京來了臺灣,尤其惦記的是臺北故宮三大鎮館之寶之一的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的藏品不論翠玉白菜還是五花肉玉石,體積都出乎意料的小,在慌亂中挑過來的寶貝大都走的是“精巧”路線。
臺北故宮這個場域,和臺北的一切一樣,讓外來者最嘆為觀止的不是里面的“物件”,而是空間里的概念和人文氣息。臺北故宮一層售賣的文創產品種類繁多、推陳出新;空曠的大廳會定期舉辦文化沙龍,我去的時候碰上了合唱團活動。
臨著故宮博物院,雙喜匯流處便是張大千的故居,參觀需要提前在網絡上預約。我們一行人從一個小門魚貫而入,沒想到的是里面別有洞天,除了各式各樣張大千的真跡、他和畢加索的合影,他在院子里養了仙鶴和猴子,斯人已去,而動物們猶在。
揮別士林后,我不能免俗的一到淡水就尋找漁人碼頭,哪知道這里還有荷蘭統治時的紅毛城,有數不清的街邊小販賣的都是消逝于童年記憶中的玩意兒:紙燈籠、竹筷子……整個淡水的節奏比臺北市區慢了整整一拍。
有一年中秋節,我和小伙伴們坐在河邊,望著夕陽一路翻卷、燃燒著天邊的云,直到星辰滿天,月亮出現,靜默不語,內心卻盡是歡喜。
后記
這些臺北風景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地方還要靠“人”和“地”之間的緣分連接起來。于我而言,在最青春的歲月里,坐著臺北的捷運不斷地相逢和別離,遇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幻化成壓箱底的記憶,之所以格外難忘,源于這一切都是夢想城市的模樣。
謝謝臺北捷運,一路載我到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