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紋OUT啦,虹膜才是你的新身份
虹膜識別終于準備進入主流。安全服務提供商賽門鐵克公司有一幢保護極其嚴密的大樓,在里面最安全的房間“Vault”的入口處,一套虹膜識別系統站崗放哨,充當最后一道防線。
這只雙眼攝像頭守護著賽門鐵克“Vault”房間的入口。LG公司的IrisAccess攝像頭可靈活移動,準確對準用戶面部聚焦。像這樣的攝像頭價格在3000美元左右。
走到門口的員工已經在大樓的主大門刷過了門禁卡,并輸入了PIN碼,然后將手指摁到生物特征識別讀卡器上,識別成功后方可穿過大廳。但是虹膜識別技術的準確率更高,因而是一種理想的門禁方法。這種技術使用近紅外攝像頭拍攝被監控對象的虹膜,然后運用專門的算法對圖像進行編碼處理,與存檔的現有記錄進行匹配。畢竟,這里是高度安全區域,里面存放著賽門鐵克證書機構部門的加密密鑰,該部門為許多企業提供電子商務安全服務。
賽門鐵克身份和驗證部門的基礎設施運營高級主管保羅·梅杰(Paul Meijer)說:“我們必須確保,沒有誰能竊取那些密碼令牌,而虹膜識別具有更高的準確率,誤報可能性比較小。”
在安全要求很高、成本不成問題的環境下,賽門鐵克將虹膜識別技術用于門禁系統是這項技術的一種典型應用。但隨著價格下降、系統變得更容易使用,這項技術將在銀行和醫療等行業比較普通的商業環境中漸漸普及開來。
成本不再是問題
Frost Sullivan公司的調研分析師拉姆·拉維(Ram Ravi)說:“成本一向是虹膜技術存在的問題,但這種情況在迅速發生變化。”這源于攝像頭、識別算法和軟件都有所改進。
一個原因是技術創新帶來的那些改進:虹膜數學表達方面的一項關鍵專利在2005年到期了,而之前這項專利對競爭對手形成了制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生物特征識別標準和測試主管帕特里克·格羅瑟(Patrick Grother)表示,自那以后,業界開發出了開放標準。
就在不久前,部署虹膜識別系統的主要還是政府,而不是企業,一方面是由于這類系統成本高昂。這項技術現正進入到消費者領域。拉維說:“手機中使用虹膜識別的現象有望大幅增多。”總部設在加州坎貝爾的AOptix Technologies專業開發身份驗證系統,該公司最近為用于蘋果iOS移動操作系統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發布了一套軟件開發工具包。Frost Sullivan的高級調研分析師南迪尼·巴塔查亞(Nandini Bhattacharya)表示,這一舉措,加上新款iPhone 5S中采用指紋生物特征識別功能,以及傳聞稱谷歌眼鏡會有一款生物特征識別應用程序,足以引發人們對所有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包括虹膜識別)有更濃厚的興趣。
虹膜技術高速發展
不像你在電影中看到的視網膜掃描:一道明亮的光掠過瞳孔,拍攝眼球底部血管的圖像。虹膜識別使用攝像頭給眼睛的有色部分——虹膜,拍攝圖像。
虹膜識別系統的準確性極高;格羅瑟表示,它們生成誤匹配的可能性只有面部識別系統的1/100000。而且匹配過程非常快;同時不像面部,眼睛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有很大變化。
不過他提醒,準確性還取決于數據的完整性。雖然虹膜識別技術不需要身體接觸(這被認為是個優點),但確實需要人的配合,而使用哪種類型的系統對準確性大有影響。格羅瑟說:“要是用手機攝像頭來拍攝圖像,錯誤率可能會高得多。”
馬丁表示,在功能方面,虹膜識別攝像頭與數碼單反相機沒多大區別,只不過前者傳感器上方的濾光器讓近紅外光可以通過,而不是讓可見光通過。
虹膜識別系統對整個眼睛結構進行編碼,采用一種開放標準。又由于這個過程并不專注于細膩的特征點,640×480像素灰度圖像就足夠了。這是識別算法為何可以快速處理數據、迅速響應的一個原因。格羅瑟說:“事實證明,其實只需要老的VGA格式,高分辨率只會讓速度慢下來。”
先進的高端攝像頭能夠拍攝2m開外的圖像,價格至少3萬美元,但適合企業使用的、在近距離下工作的其他攝像頭可能只要幾百美元。
EyeLock是波多黎各的一家虹膜識別系統開發商,據公司首席營銷官托尼·安托利諾(Tony Antolino)表示,該公司在設計一款消費級系統,可以附加到平板電腦和手機上,成本足夠低,應該不需要提高平板電腦或手機的價格。EyeLock是線上快速身份驗證聯盟(Fast Identity Online Alliance)的成員,這個行業聯盟專門為與在線服務結合使用的虹膜識別及其他生物特征識別驗證方法,開發開放的互操作性標準。
虹膜識別助力銀行
卡馬爾·阿爾-巴克里(Kamal Al-Bakri)在開羅安曼銀行(Cairo Amman Bank)任職總經理,負責監管在約旦的80家分行和100個ATM安裝虹膜識別系統。在安曼,人們辦理銀行業務時,需出示身份證,但不是每個人上銀行時都記得帶上身份證。于是,開羅安曼銀行讓客戶可以向虹膜識別系統辦理登記,在柜臺和ATM處都可以使用。客戶起初有顧慮,比如系統對眼睛會不會造成某種影響,于是這家銀行分發冊子,列出常見問題的答案。如今,一半客戶在使用這項技術。
阿爾-巴克里說,該系統不僅更安全,還更有效。采用虹膜識別后,柜臺處理每筆交易的平均時間僅1分鐘,而使用傳統的驗證方法需要4分鐘。由于更多的客戶選擇了虹膜識別,銀行發現可以將分行的出納員數量從4人減至2人。
阿爾-巴克里說,與該銀行幾年前部署的第一套系統采用的攝像頭相比,最新的攝像頭更小巧更便宜,可是仍然價格不菲,把攝像頭、ATM和核心銀行系統整合起來的集成項目的造價同樣不低。阿爾-巴克里說:“但與使用銀行卡和密碼時面臨的風險相比,這個成本微不足道。看一看你從系統中得到了什么,而不是光盯著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
加快機場安檢速度
兩年多前,倫敦蓋特威克機場增加了一套使用虹膜識別技術的乘客身份驗證系統,而速度和易用性是機場采用該系統的兩大原因。這個機場只有一個候機廳,國際和國內航班乘客登機前都聚集于此。機場的IT項目負責人大衛·里斯(David Rees)說:“我們必須確保國內航班乘客繼續搭乘同一航班,不用換票。”
現在,用戶在安檢門處掃描手里的登機牌,攝像頭從最遠2m開外的地方拍攝面部照片和虹膜圖像時,“生物特征識別桿”(bio pole)上的視頻系統會告訴用戶往哪里看。一旦自助服務過程完畢,安檢門自動打開。然后,乘客排隊登機時,系統使用虹膜數據,在每個安檢門驗證乘客的身份。
旅行高峰時期,該系統每小時最多可以處理3000人,每天平均有3~3.5萬人通過該系統。里斯說:“系統非常高效。”機場剛完成了系統改造,將系統與用來核實航班和乘客的其他系統實時交互數據的企業服務總線整合起來。他說:“不是僅僅把一些攝像頭架在生物特征識別桿上,還需要部署大量基礎設施。”
借助虹膜開展執法
雖然大多數組織使用虹膜識別作為一種額外的身份驗證手段,但密蘇里州的執法部門將這項技術作為日常工作的核心。密蘇里州警長協會會長米克·科溫頓(Mick Covington)表示,密蘇里州是全美第一個使用虹膜識別作為其核心平臺,用于跟蹤通過整個刑事司法系統的罪犯,一套全州執法檔案管理和監獄檔案管理系統建立在這個核心平臺上。
密蘇里州在使用虹膜識別作為其核心平臺,用于跟蹤通過整個刑事司法系統的罪犯。從MorphoTurst公司購置的新系統供警長辦公室和密蘇里州懲治局使用,一旦有人被捕和被控,就開始全程跟蹤。
虹膜識別技術在繼續發展,已擺脫了間諜小說中的形象,而用戶與虹膜識別系統交互的方式也在變化。這項技術超越了HRS的諾曼所說的“強迫的采集方法”(以往用于邊境口岸和監獄的幾種系統體現了這點),變成一種更人性化的技術。他說:“人性化是指,我去一家商店,使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就可以從機器拿取蘇打水。我們即將進入個性化階段,那是我們的下一個階段。”
-沈建苗編譯
極速傳說
無線傳送4K 視頻成為可能
WiGig讓速率高達7Gbps的高速定向連接成為了可能。超高清電視(又叫4K)的分辨率高達如今1080p高清電視的4倍,在許多應用環境下它需要更高的帶寬。
Wilocity是專業開發60GHz千兆級無線芯片組的廠商,而DisplayLink是專門提供USB圖形技術的廠商。近日,兩家公司攜手演示了即便面對這樣龐大的數據,照樣能夠將4K內容從筆記本電腦無線傳送到顯示器的技術。
演示中采用了Wilocity提供的集成WiGig的筆記本電腦和WiGig擴展塢。該擴展塢還集成了DisplayLink公司具有4K功能的最新芯片組,擴展塢又連接至4K分辨率的顯示器。
超高清電視即將普及
超高清電視方面要注意的是,可用來傳送到新電視機上的4K內容乏善可陳。因為大多數電影、體育比賽、甚至電視節目如今采用4K格式拍制而成,可它們根本沒有以這一更高的分辨率來播放。
不過超高清電視的價格在一路下滑,等到有了豐富的內容,這或許有助于培育商機無限的零售市場。
比如說,全球第三大電視廠商:中國的TCL公司于2013年7月份宣布,它將銷售一款4K分辨率的50英寸超高清電視機,售價僅為999美元。同樣,三星和索尼也分別宣布了各自的55英寸以上超高清電視大幅降價的消息。就65英寸的4K電視而言,三星的零售價最近從7500美元降到了6000美元,而索尼更是將價格從7000美元降至5500美元。雖然三星和索尼的產品都要比TCL的999美元這個價格高出一大截,但預計價格降幅在接下來一年會更大。據一家英國零售商聲稱,超高清電視的價格在今年可能會跌去一半。
高速無線成為可能
Wilocity的三頻段無線技術讓用戶能夠將4K內容無線傳送到顯示屏、網絡及其他外設上,并且允許用戶未來可以升級到最新的視頻創新技術,并沒有將WiGig規范與某一種視頻分辨率拴在一起。
WiGig還允許高速定向連接,在60GHz頻段下速率可達7Gbps,避免了原有的2.4GHz和5GHz頻段下存在的干擾和堵塞現象,提升了無線性能。
DisplayLink公司的銷售和營銷副總裁約翰·卡明斯(John Cummins)在聲明中說:“這種業界領先的芯片組讓企業用戶可以查看和處理異常細膩逼真的文檔、圖表及統計數據,可以充分利用最新顯示器和電視機提供的4K分辨率。結合Wilocity提供的802.11ad無線解決方案,網絡連接將邁入到一個全新水平。”
-沈建苗編譯
觸摸屏不會終結鍵盤
要是你擔心未來基于觸摸技術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C會讓你從此扔掉手邊的鍵盤,那你完全不必多慮。
近日,來自某中心和非營利性獨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與微軟的首席研究員安迪·威爾遜(Andy Wilson)一道,出席了SRI的邱吉爾俱樂部(Churchill Club)論壇,共同探討這個問題:用戶將如何與開始能夠會看、會聽和“會想”的電腦進行交互?
最有名的數字助理之一:蘋果的Siri由SRI派生而來,光是出于這個原因,上面這個問題就值得探討。SRI還培育出了Nuance Communications,這家公司最近告訴我們,它正在努力自行開發類似Siri的語音助理。
但這個討論還引發了另一個問題:要是平板電腦、手機和Windows 8正在使我們習慣于使用觸摸屏和語音輸入,那么有一天,鍵盤會不會落得與軟盤一樣完全銷聲匿跡?
鍵盤不會消失
每況愈下的黑莓手機也會讓鍵盤愛好者憂心忡忡。《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黑莓的Q10銷售情況糟透了,原本大家以為這款智能手機會拯救RIM。但文章援引一家加拿大電信運營商的話稱,Q10的銷量“完全一敗涂地”;因而,黑莓為其員工提供折扣幅度很大的手機。
SRI主管信息和計算科學部門的比爾·馬克(Bill Mark)表示,鍵盤會日漸沒落,但絕不會完全消失。
馬克說:“我認為這視應用環境而定。鍵盤會不會日漸淘汰,我不確定,因為鍵盤在一些應用環境下非常適合。如果你考慮一下筆或諸如筆之類的東西,它們已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是由于它在某些應用環境下非常適合。我個人的看法是,鍵盤也會類似這種情況。”
馬克補充說:“不過,我認為我們看到鍵盤的機會會少很多;原因是,我們在一些并不適合的應用環境下不得不使用鍵盤,因為我們只有鍵盤。我認為,鍵盤以后不會出現在那些應用環境中。”
威爾遜說:“我認為比爾的觀點是對的,我喜歡他給出的答案。鍵盤最終會變得更像小眾產品,比如面向編程人員。你差不多可以從工作站市場看到這種情況。工作站會專門用于高性能計算、可視化、計算能力和Visual Studio。而只有一小部分用戶使用工作站。”
人們喜歡眼動追蹤
威爾遜還透露了微軟內部的研究成果:微軟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開關電燈——使用語音、觸摸等方式。讓人吃驚的是,用戶更偏愛先看電燈,然后對著它說話。這聽起來很像Tobii,這家小型新興公司用紅外線照射你的眼睛,在電腦屏幕上追蹤你的眼球。它的效果非常好,一個映射鍵盤來模擬按鍵的操作,用戶的手從來不必抬離鍵盤。這聽起來又很像Kinect,它同樣照射場景以追蹤用戶。
馬克特別指出,問題的一方面在于具體環境,而解決辦法恰恰也在于具體環境。當用戶步入一片漆黑的房間時,他可能所做的動作是,摸索到附近的電燈開關。威爾遜補充說,而在PC方面,屏幕上面的兩個按鈕其實只是為了讓人選擇其中的一個。
-沈建苗編譯
可穿戴技術將如何助力物聯網?
谷歌眼鏡及其他可穿戴技術將帶來眾多寶貴的實時數據,但生產廠商必須保護用戶們的隱私性。
谷歌眼鏡、Nike+FuelBand腕帶和Autographer相機等可穿戴技術仍處于發展初期,但它們還是激發起了企業和用戶們的興趣。Rackspace最近開展了一項新的研究,題為《人體云:可穿戴技術從新穎概念變為實際應用》。該研究稱,如今18%的美國人和英國人在使用可穿戴技術;那些用戶當中絕大部分(82%的美國人和71%的英國人)表示,這些設備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人體云棲身物聯網
除了為用戶提供關于個人健康的實時數據或幫助用戶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外,可穿戴技術還將成為“物聯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物聯網是云計算和大數據自然而然的發展產物。其概念是,讓配備傳感器的“物件”能夠以有意義、可付諸行動的方式彼此聯系。不過要實現這一幕,生產廠商必須格外注意,不要因沒有解決好隱私問題而嚇跑了未來的用戶。
克里斯·布勞爾(Chris Brauer)是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創意和社會技術中心(CAST)的負責人之一,他說:“可穿戴技術生成的豐富數據將推動個人數據‘人體云’迅速興起。隨之而來的是利用這些數據的眾多機會;無論是聯系第三方,提供更定制、更個性化的服務,還是與醫療保健機構更緊密地合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情況。”
面臨隱私性挑戰
布勞爾預測,公共行業也會積極采用可穿戴技術,管理和監督公共健康和智慧城市項目。
可穿戴技術想得到廣泛采用,面臨的重大障礙之一是隱私方面的問題。據Rackspace的報告聲稱,51%的美國人和英國人都有這方面的顧慮。近2/3的人表示,谷歌眼鏡及其他可穿戴設備應得到某種方式的監管;另有20%的人表示,應該完全禁用這類設備。
倫敦Sheridans律師事務所的數字媒體律師杰克·希金斯(Jack Higgins)說:“可穿戴技術面臨與引起消費者活動出現變化的任何其他新產品同樣的挑戰;不過在數字化時代,這些挑戰顯得更為艱巨。一方面,一些可穿戴技術并不帶來任何隱私權或其他任何方面權利的問題,因為它們只與用戶交互。可是另一方面,當可穿戴技術與其他人及用戶周邊的環境進行交互時,就可能會出現潛在的隱私或版權問題,不過重要的是記住這點:這些問題本來就已經存在,而新技術通常讓這些問題更容易出現。”
仍需拭目以待的是,廠商們在教育用戶認識與可穿戴技術有關的隱私風險方面會肩負起多大的責任,以及政府會出多大的力,頒布法規以遏制濫用這項技術的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19%的受訪英國人和22%的受訪美國人聲稱,他們愿意使用為了政府集中活動而監控個人位置的可穿戴設備;1/3的調查對象表示,他們愿意使用與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或醫療服務機構共享個人數據的可穿戴保健監測裝置。
-沈建苗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