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名目繁多、大操大辦的“紅白喜事”近年來愈演愈烈,不僅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而且敗壞社會風氣。目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通過鄉規民約等方式整治各種“人情債”。
一年收入2萬,送禮近3萬 “我們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萬多元,光送禮就送了近3萬元。”重慶市城口縣廟壩鎮興旺村村民李習瓊談到“送禮”很無奈地說。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被“人情債”困擾的不止李習瓊一人。
“酒宴”名目繁多,人情鏈越拉越長。除了傳統的婚喪嫁娶、孩子滿月、老人慶生外,出獄要辦“沖喜”酒,買輛摩托車要辦酒,家里牛羊下崽也要擺一桌。送禮對象從原來的親朋、同事同學延伸到同事的親朋、同學的兄弟姐妹。
排場越來越大。“你辦50桌,我就辦80桌。”廟壩鎮排山村村民趙安德說,現在辦100桌也不少見,常常是十幾桌菜沒人吃,造成極大浪費。
“行情”越來越高。一兩百元是普通關系,三五百元正常水平,上千元也是常有。城口縣明通鎮退休干部楊應祿留著厚厚兩本“送禮清單”:2001年送出827元禮金,2008年達到2.1萬元;2012年更是高達8.45萬元,送禮206次。
事實上,城口縣只是全國基層“人情債”之痛的一個縮影。寧夏靈武市崇興鎮崇興村一村民說,現在100元基本拿不出手,有些場合一般都要500元,去年總共出了1萬多元的禮。
借錢、貸款送禮,“辦壽酒收禮 “酒席多的時候一天十幾場,借錢送禮是常有的事。”去年,為了送禮,城口縣興旺村村民王懷友不得不花掉本打算買化肥的錢。
城口縣燈良村村民沈茂培說,8月是“升學酒”高峰期,去年8月他就借了3800元送禮。有些村民甚至貸款送禮。
“一年送出去這么多,不收回來就虧了。”馮喬明說,有喜事就大辦,沒喜事就創造喜事辦,辦酒送禮風陷入惡性循環。有些村民實在找不到理由就“造假”,甚至有人“借”老人當親人辦壽酒。“原本是正常人情往來,現在卻變成了斂財。”
“人情比什么都大,送不起也得送啊。”重慶大學教授廖成林說,受社會上“講關系”“搞圈子”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多送禮能夠搞好與干部、領導的關系,這讓送禮風更加盛行。
剎住“浮華風”留下“情”和“根” “傳統文化、禮儀異化成了商業手段,禮尚往來的商業功能被凸顯。”廖成林說,這是城鎮化過程中社會基層管理滯后的表現,行為缺乏必要的引導,應當開展新形勢下的移風易俗。
“送禮是風俗習慣,不能用法律法規約束,因此必須要黨員干部帶頭、充分發揮村社自治來引導。”馮喬明說。
目前,重慶城口縣、巫溪縣等不少地方都已開始著手治理基層“人情債”。城口縣專門出臺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婚喪簡辦,其它事宜一律不準操辦,不準收受親戚以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禮金或貴重禮品。今年以來,城口縣已對4名違規辦酒的黨員干部進行了查處。同時,城口縣也對廣大村民發出倡導,簡辦結婚、嫁女、喪事等傳統“紅白”喜事,不辦或少辦各種名目奇異的酒宴,重拾民間勤儉之風。
在治理和倡導下,城口縣大操大辦之風明顯好轉。王懷友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送禮送了4000多元,手頭寬裕了不少,準備多買點肥料,“這樣的村規民約早該定了!”(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