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臺灣政壇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馬英九愛用的“教授部長”,其實并非端著金飯碗的公務員,他們都是要看老板臉色,隨時可能下崗,不下崗借調期滿也得回去教書的“臨時工”。
“臨時工中的戰斗機”:江宜樺5年成“閣揆” 歷屆臺灣當局,都不乏學者型官員,但馬英九任內尤甚。從劉兆玄“內閣”時代的“校長班”、“臺大幫”,到如今江宜樺“內閣”的“教授班”,有專業素養、形象清新的大學教授一直屢屢得到馬英九垂青,一夜之間從政治素人變成“部會”首長的大有人在。近來臺媒傳言江宜樺要以“借調期滿”為由換掉李鴻源,其實江宜樺自己,也是馬英九2008年上臺之后從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借調來的學者型政務官。當然,江宜樺能在短短5年之內,就從完全不曾涉足政壇的學者一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閣揆”,那絕對是學者從政的經典范例。
除了江宜樺、李鴻源這種臺大出身的學者官員外,現任江“內閣”的“教授部長”還不少,如現任“教育部長”蔣偉寧,“入閣”前則是臺“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該校校長……其他“教授部長”還有“交通部長”葉匡時、“原能會主委”蔡春鴻、“衛福部長”邱文達、“政務委員”薛琦……毫不夸張地說,教授撐起了江“內閣”的半邊天。
上述“部會”首長的共同之處,除了都是學者出身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并無任期保障。在臺灣的文官體系中,與常任事務官相對的,是隨執政黨進退的政務官。他們由選舉產生的領導人提名任命,任期長短自然由領導人決定。而從高校借調來的學者型政務官,還得受借調期限限制,可謂“臨時工中的臨時工”。
“教授部長”的甜蜜煩惱:搞科研遭批“不務正業” 雖說“教授部長”時常被詬病不知人間疾苦,施政與現實脫節。但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很適合從政,并且干得風生水起,比如江宜樺,比如李鴻源。既然在“內閣”混得好,有時就會面臨新的機遇,比如頂頭上司想推你去選市長,或者干脆一步到位,推你去選“總統”;又或者,教授們習慣了政壇的呼風喚雨,不愿再回去當個清苦的教書匠,但頂頭上司卻想讓你下臺走人。對一個“臨時工”來說,這兩種情況下都得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教授部長”因專業能力突出、形象清新廉潔為馬英九所喜,但教授生涯中的點點滴滴,都可能在成為“部長”之后,被有心人士用放大鏡檢視,隨時成為政治生涯的地雷。馬英九任內的首位文職“國防部長”楊念祖,就曾因所編著學術書籍涉嫌抄襲,上臺6天就閃電請辭,創臺“部會”首長任期最短紀錄。
按照借調處理規定,學者在出任政務官之后,仍然可以提出研究計劃,也可以指導學生,只要不拿研究主持經費即可。從李鴻源到蔣偉寧、蔡春鴻,擔任“部長”之后都不忘教授本職,繼續進行科研活動。今年5月,此舉惹惱了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段宜康認為,“內閣”施政不彰、百廢待舉,“閣員”還忙著接研究案大賺科研經費,是為“不務正業”。大學教授借調擔任政務官,到底教授是本職?還是當“部長”是正事?這真讓人有點傻傻分不清楚。摘自《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