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子”曼德拉去世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其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中南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先后前往南非駐北京大使館、南非約翰內斯堡表示悼念。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外交語匯中的特殊稱謂。隨著時代的發展,“老朋友”們也逐個離世。對于逝去的“老朋友”,國家又是如何表達哀悼的呢?
在“老朋友”離世后,中國也有不同的官方評價。在這些老朋友離世之際,最先發出的就是以國家名義或領導人個人名義發出的唁電。這些唁電中,大致會對這位老朋友與中國的關系作一番大致的評價。此番措辭十分考究,措辭間的微妙變化蘊含著深意。
譬如,曼德拉去世時,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并以個人名義發表唁電稱,“曼德拉先生是中南關系奠基人。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他為中南關系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的貢獻。”對照去年去世的西哈努克,胡錦濤發表的唁電中則有“同中國幾代領導人結下了深厚友誼”的評價。關系誰近誰疏,不難判斷。
這樣的輕重在“朋友”的種類上,也有體現。“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洪磊在2013年12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的回答。而兩哈努克去世時則被稱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這樣的稱呼,在中國評價“老朋友”的歷史上,算是比較少見。
而“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則是一個基于歷史坐標的稱謂,多用以形容社會主義陣營中與中國關系較好的領導人。譬如,金日成與胡志明離世時,中國發出的唁電就以這個詞語來稱呼這兩位“老朋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的蘇聯,在其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去世時,中國給予他的評價更高——“中國人民最親密的朋友和偉大的導師斯大林同志”。不過后來由于中蘇關系緊張,斯大林之后的幾位蘇聯最高領導人就再也沒享受到這樣的待遇了。
“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這一詞匯,在進入21世紀以來,頻繁地出現在唁電中。如2011年去世的金正日、2009年去世的加蓬總統邦戈以及2007年去世的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等。
相對于各國政要“老朋友”而言,“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措辭多用于民間好友的評價上。如胡錦濤在薩馬蘭奇的唁電中稱,“薩馬蘭奇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周恩來在斯諾的唁電中亦稱斯諾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摘自《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