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年,賀國強先任職中組部部長,后擔任中紀委書記,各五年時間。二者都是黨內管理干部的職位,但前者被喻為“戴帽子”,后者則被稱為“摘帽子”。組織部長一職,外界看來是件很風光的事,而在黨內人士看來“是一件得罪人的活兒”。賀國強以其在地方任職時積累成熟的“善于團結人”的才能,秉持“公道正派”的原則,為中共組織工作夯實了一系列的制度基礎。
賀國強的組織和團結才能,在進中組部之前就屢被發掘。在1991年至1996年,賀國強任化學工業部常務副部長時,“善于團結人”的能力就已經凸顯。時任化工部長顧秀蓮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而賀國強多年的化工專業背景使他成為顧的得力助手,賀的任勞任怨也頗得顧秀蓮賞識。調任福建任職省長后,賀國強與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同樣相處融洽。此后再到臨危受命緊急調往重慶擔任市委書記,與包敘定市長搭檔時,賀國強依然著力于班子團結,彌合了干部隊伍間的隔閡。
在熟悉賀國強的人看來,“兼容性極強”是他的特點。“這一特質使得他無論和什么樣的人搭配,都相處得很好?!庇蛇@位“團結大師”擔任中組部部長,執掌中共人事大權,在外界看來順理成章。
執掌中組部之后,賀國強繼續研究如何優化部門或地方領導者,尤其是黨政一把手之間的協作關系。結合自身任職經驗,摸索出一套選配干部的“賀氏法則”——在保證干部個體素質的前提下,注重干部之間的兼容性:黨政一把手的配備上,避免兩個強勢干部配在一起。通常將資歷深一點的和資歷淺一點的人搭配在一起;性格強勢一點的和性格溫和一點的配到一起;思維方式宏觀一點的和微觀一點的人搭配在一起。
上述細致安排要求賀國強對干部的工作履歷、生活經歷、特長特點、脾氣秉性都要了然于心。這一方面歸功于賀國強出眾的記憶力——他在給值班秘書打電話時,能夠準確地說出他需要的某一個文件在哪個書架第幾層的什么位置——所以很多干部哪怕他只談過一次話也能記住對方的姓名和情況。
但另一方面,賀國強的用心和細致也被下屬看在眼里。他要求工作人員把中組部各局分管的干部信息制作成兩種規格的卡片,較小的卡片比名片略大,上面有干部照片和各項基本信息;較大的卡片則是一張32開的活頁紙,能記錄更多詳細信息。
每次出差,賀國強都會將所到省區市的領導班子成員簡歷帶在身上,基本掌握每個人的出生年份、工作經歷、家庭狀況等信息。此外,他還會再帶一個分管的副部長或干部局局長,在飛機上就能隨時詢問干部情況。這使得一些地方的官員感到奇怪:從未見過賀國強,但賀國強一見面就能準確詢問其家庭的困難,比如愛人的身體狀況等等。
“他每次出差,肯定要到當地的省委組織部去看一看。到了晚上,一定會跟當地的組織部長、書記、省長或者其他省級領導談話。就了解干部而言,親自和本人談一次話,可能比聽別人介紹十次更管用,所以他晚上的時間基本都是在談話中度過的。”賀的一位身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摘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