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杭州自來水異味事件,讓“嗅辨師”這個職業進入公眾視野。“嗅辨師”到底是怎樣一個職業?日前,記者在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與這群“聞臭斷污”的“環境守護者們”近距離接觸。
“嗅辨師”如何工作 一張桌子,幾塊玻璃隔板,“嗅辨師”工作的實驗室比想象中簡陋。“為了不讓氣體附著在墻表面,墻體用玻璃制成。”“嗅辨師”沈毅說。他和另外兩名“嗅辨師”向記者演示嗅辨過程。他們分別取下氣袋上通氣管的塞子,右手輕拍氣袋,對準鼻子吸氣。各自獨立挑出有味氣袋后,再進行下一級稀釋倍數實驗,每一次分析要進行3次聞氣。
“嗅辨工作要求嚴謹科學,需要不斷重復實驗。”“嗅辨師”徐毅說,一個項目平均需要一周時間,進行上百次嗅辨。現在儀器那么多,為何還需要靠鼻子來分析臭氣呢?沈毅說,現在的嗅辨儀只能測到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氨氣等8種典型的惡臭污染物,由于臭氣構成復雜,還需要靠人的嗅覺感知進行判斷。
“嗅辨師”也吃“青春飯” “一名合格的‘嗅辨師’要不抽煙、不喝酒,連吃火鍋時都不吃香辣鍋。”徐毅說,“女生不能擦香水、涂指甲油,夏天還不能用花露水、風油精。”
而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嗅辨師”,還要經過層層選拔和考核。張毅說,應試者要從5張大小相等的白色紙片中準確地分辨出花香、糞便等五種不同氣味,如果有一次嗅辨錯誤,就會被淘汰。
據了解,由于人的嗅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嗅辨師”并不是“終身制”,吃的也是“青春飯”。
整天聞惡臭是否傷身? “嗅辨師”蔣智偉說,嗅辨員所聞到的氣味經過高比例稀釋,幾乎對身體無害。“但有時遇到一些帶有腐蝕性的酸性氣體,聞久了,對鼻黏膜會有損害,輕則流鼻血,重則頭暈惡心”。
由于需嗅辨的樣品量較大,有時嗅辨員從下午開始,工作到深夜,好幾天鼻子嗅覺一直恢復不過來,聞任何東西都有一股異味。“每個嗅辨員幾乎都嘗過嗅辨后頭疼惡心的滋味,還是得咬咬牙,挺過去。”“嗅辨師”陳文翔說。摘自《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