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北約的導彈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此后,美國和北約每每三緘其口,迄今沒有公布相應文件和材料。不久前,中國前駐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出版新書《戰火中的外交官:親歷北約炸館和南聯盟戰火》,他以自己的經歷和對美國、北約的了解,試圖解析這一政治謎團。
米洛舍維奇真的躲在中國使館?
說法之一是,轟炸針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美國人獲取確鑿情報證明中國使館允許米洛舍維奇避難的消息后,斷然采取行動。
說法之二,稱米洛舍維奇要于5月7日夜來中國大使館參加招待會。這實際上是說法之一的變種。
說法之三,稱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曾被用作“無線電轉播中心”。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里隱藏有先進的通訊和電子竊聽系統,把搜集到的軍事情報傳送給塞爾維亞方面;作為交換,南軍將擊落的F-117A隱形戰斗機的殘片交給中國。以便搞到隱形技術。
中國政府曾多次發表鄭重聲明,中國大使館不是南斯拉夫軍隊所謂“無線電轉播中心”。
揭密北約的“雙軌”系統
在倫敦,《觀察家報》的記者采訪了一位高級軍官,披露北約在選擇攻擊目標時有個“雙軌”系統:一個軌道是先由北約偵察機和士兵選定初級目標,然后由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和英、法、德三國的領袖認可;另一軌道的目標選擇則“完全由美國單獨控制”,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標,須得到美國總統或美國國家安全局同意。如果“雙軌說”成立,那么就可以認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確是“有意或無意”標錯地圖,要美國最高層相信那是南軍指揮中心,繞開北約的核實機制予以摧毀。
1999年7月2日,美國《政企首要情報評論》周刊文章說,有意轟炸中國使館的動力是來自英國政府和白宮政府。
5月中旬,美國國際行動中心華盛頓辦事處負責人馬爾科姆·坎依接受了我國駐美記者的專訪,坎依認為,襲擊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是美國干的,是有意所為,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這一戰略不僅向中國政府,同時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聯盟的國家和組織發出信號:不要反對我們轟炸南聯盟,否則我們將轟炸你們的使館、你們的領土和平民百姓。這也是對俄羅斯的警告。
轟炸中國使館是給誰出難題?
首先,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這是美國和北約在“科索沃”戰爭中無可奈何的表現。截至炸館之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已對南聯盟連續轟炸了45天。北約的決策者們知道,再大規模地轟炸民用設施和無辜平民會在世界范圍內激起反戰浪潮。
那些美國和北約的主戰派們事先宣稱,只要三天,最多一個星期就讓米洛舍維奇跪下求饒,這成了他們大言不慚的自我吹噓。北約騎虎難下,無計可施,于是采取“左道旁門”的卑劣做法,轟炸中國大使館,打掉米洛舍維奇的所謂“精神支柱”。
再者,轟炸中國大使館,是對中國的火力偵察和戰略試探。美國和北約的一些敵視中國的強硬派把中國看作是潛在對手,挖空心思地在中國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障礙,制造困難。借南斯拉夫戰爭之機炸中國使館,考究中國領導人的決策能力。
最后,轟炸中國大使館,是美國對華強硬派給克林頓總統出難題。克林頓總統表示要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引起了美國內對華強硬派的不滿。他們以轟炸使館這種非常手段,干擾克林頓的對華政策,破壞中美關系,打擊克林頓的威望,為下屆共和黨競選總統做鋪墊。摘自《領導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