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人機系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點,各國軍隊都在大力研制裝備無人機。據預測,2015年前,世界各國對各類無人機需求總數將達18000架,用于無人機系統的支出將增長3倍多。無人機系統正在以它蘊含的巨大市場潛力給這一產業帶來全新變革——從擔負偵察任務,到作戰空襲任務,無人機已經成為戰場上不折不扣的“銀翼殺手”!
美日圍繞中國組建無人機包圍圈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日本防衛省已計劃開發裝配高感紅外傳感器的國產無人機,以便建立自己獨自的彈道導彈預警探知系統。據防衛省透露的計劃稱,這種類似于美國“全球鷹”的無人偵察機具有長時間滯空續航能力,對于經過日本近海上空和超低空飛行的飛行物,均可實施有效監控,其續航時間接近整整一天時間,一旦這種無人機投入使用,等于讓日本人在東海上空建造了無數個一天24小時不休息“觀察哨”,窺探東海中方一側的一舉一動。
無獨有偶,日本防衛省1月22日宣布,駐日美軍將于5月至10月首次在日本部署“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據悉,駐日美軍將關島基地的兩架“全球鷹”臨時部署至青森縣三澤基地。“全球鷹”臨時部署駐日美軍基地尚無先例。據介紹,“全球鷹”的飛行除起降外全部由美國本土遙控,該無人機被用于在亞太地區執行監視任務。
從韓國,到日本本土、沖繩、關島,到美軍隨時可能重返的菲律賓、新加坡,再到阿富汗,一個包圍圈儼然已經成形。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積極部署“全球鷹”無人機的真正目的就是監視中國。2001年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讓美國認識到派遣偵察機監視和收集中國情報存在嚴重人員危險和外交風險,美國選擇無人機監視中國,可以在不進入中國領空的情況下,沿著中國的領海外側邊緣飛行,并使用新型偵察設備窺視數百千米內的中國內陸。
中日無人機偵察戰已經打響
日本對無人機的重視,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日本政府獨自開發國產新型無人機意在補充由遠程電子偵察系統、間諜衛星和美軍“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共同構成的對華監視網絡,一位日本防衛省官員稱:“要監視中國在東中國海的活動,還需要更加完善的體制。”在目前極為嚴峻的中日釣魚島對峙中,無人機能夠有效監控對手的一舉一動,同時又不至于因為出動軍方飛機而引起不必要的外交麻煩,在當下極為復雜敏感的東海僵局中,選擇無人機無疑是日本一個比較有力的博弈手段。
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當日本還在努力發展無人機對抗中國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已經得到實際應用,在這個領域中國的確“棋高一籌”。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也指出,無人機的快速發展正促使解放軍戰斗力得到成倍增長,而中國對無人機科研事業的持續投入將使其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無人機大國。該基金會主辦的《中國簡報》稱,無人機正成為中國海軍遂行“反介入/區域隔離”(A2/AD)作戰的重要工具,尤其會用在反航母作戰上。據美軍方分析,解放軍一直視美國航母為干涉臺海和南海局勢的主要工具,而要建立起有效的A2/AD能力,就必須具備強大的反航母戰力。
美國《信號》雜志主筆詹姆斯·C·布賽特認為,中國不僅將無人機用于執行搜索、跟蹤乃至定位美國航母的任務,還可能直接參與對美國航母及其護航艦艇的攻擊。
美無人戰機將領銜海空戰
實際上,去年7月,X-47B在美國“布什”號航母上完成了彈射起飛和降落,業內專家預測,無人戰機上艦,有可能改變未來海上戰爭的模式。實際上,X-47B只是美國海軍“艦載無人偵察和打擊飛機”計劃框架內的4種競標方案之一。只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大型無人機研發上處于領先地位,著名的“全球鷹”無人機就由它推出,是當前美國陸軍的主戰無人機型。美國海軍希望于今年完成“艦載無人偵察和打擊飛機”項目的招標,2016財年開始生產,到2020年實現航母搭載。
“偵察”與“打擊”一直是海上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根據美國海軍作戰構想,未來戰爭中,艦載無人偵察和打擊飛機將充當“海上偵察兵”和“海上殺手”的角色。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曾比較中國的“利劍”及歐美主要無人攻擊機,并認為“利劍”參考了美法的無人攻擊機,但在發動機及復合材料等方面不及歐美。
分析人士指出,艦載無人偵察和打擊飛機項目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技術難度以及潛在和現實的技術風險,為此,美國海軍在 “艦載無人空中偵察和打擊系統(UCLASS)”計劃中引入了良性競爭機制,這非常有助于最終計劃目標的達成,其裝備采購理念值得各國思考和借鑒。(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