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也有“孔子學院”——“臺灣書院”,其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和大陸的孔子學院抗衡。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讓臺灣當局不怎么開心。不過,在美國的中文教學中,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占據主流位置。對于臺灣書院“一意孤行”推動繁體字,外界普遍持審慎態度。
馬英九的承諾
大陸的孔子學院由教育部直屬的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管理。2004年,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至今,孔子學院已遍布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數量突破400個。
而臺灣書院創立的初衷便是為了與孔子學院抗衡——后者的“遍地開花”讓臺灣當局不怎么開心。2008年島內“大選”前夕,當時尚未當選的馬英九提出了“臺灣書院”的構想,聲稱“如果當選,將廣設‘臺灣書院’,以抗衡孔子學院”。2010年年底,臺當局打算在洛杉磯和休斯頓的“駐美代表處僑教中心”設立“臺灣書院”。美國政府當時很猶豫,為了打消疑慮,臺當局退而求其次,一度聲稱不教漢語,只教書法、茶藝、花藝。最終臺灣書院在延遲一年后才得以啟幕。
單薄的“臺灣書院”
美國洛杉磯“僑教中心主任”簡許邦曾向媒體直言“臺灣書院與孔子學院完全不同”。臺灣書院教繁體字,孔子書院教簡體字。但是,近年來大陸崛起所帶來的中文熱,使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在美國中文教學中占據主流位置。對于臺灣書院“一意孤行”推動繁體字,外界普遍持審慎態度。
相比孔子學院目前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攻城略地”,臺灣書院尚顯“單薄”,僅有美國一個“據點”,在紐約、休斯敦、洛杉磯等三大城市設有機構。臺當局“文化部”表示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將是歐洲與亞太地區,此外,還將與境外大學合作增設以“窄、精”為特點的海外文化中心,推廣華文教育,協助文化交流活動。
何不牽手
臺大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指出,“臺灣書院”這個名字不妥,應改為“中華書院”。“孔子”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傳承,而“臺灣”只是代表一個地方的名字,并且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包含政治對立性。
有媒體報道,伴隨孔子學院在全球的擴張,臺灣書院每一步發展似乎都在前者的蓬勃發展下艱難前行。著眼于未來發展,不少學者呼吁兩岸能夠合作。
在合作模式上,張亞中表示,兩岸可共同教學、師資共享,必要時也可以一起辦活動。“大陸可以釋放一些話語權,在孔子學院的資源配備上讓臺灣方面參與進來。而臺灣方面則要以一種合作的心態來傳播中華文化,而不是現在的抗衡。若雙方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方式進行合作,‘臺灣書院’的前景將非常可觀,不僅可以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也能真正實現兩岸雙贏。”摘自《都市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