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近日下發通知,要求整治“會所中的歪風”。1月14日,北京要求,公園內私人會所一律關閉。但記者發現,一些高端會所披上“隱身衣”潛入“地下”。
“傍”古建“遁”公園 近年來一些高端會所或是藏身園林深處,或是消費昂貴,令普通人“望而卻步”。
園林會所。北京地壇公園一隅的“乙十六會所”如何能開在昔日皇家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公園管理處負責人稱“屬歷史遺留問題”。
公園會所。廣州市珠江公園深處有一棟小木屋,是2006年加拿大卑詩省送給廣州的一個景觀項目。這里已被改為私人會所,會所中有一個酒屋,里面擺放著來自法國61個酒莊的紅酒以及香檳。
古建會所。太原市西華門6號有一家名叫“王公館”的餐飲會所,美食價格不菲。其選址前身實則是“王靖國故居”,是太原市重點保護的民國時期古建之一。
民宅會所。這也是近來最隱蔽而盛行的一種形式。北京市南二環一座居民樓看起來普普通通,實則藏著一家私人會所。知情人士透露,歲末年初之時每天都有客人。
領導吃飯企業買單 即便是“天價”消費,但在一些會所,沒有會員資格是入不了門的。據業內人士介紹,中高端會所一年會費通常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個別頂級會所會員費可達千萬元。如此之高的消費,究竟誰來買單?“快成了部門領導的‘買單專業戶’,特別是在公司要拿地上項目的時候。”河北一位地產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一頓飯上萬元稀松平常,說不定領導一高興,項目的事就成了呢?”
重重關卡層層盤問 在北京市東三環一個私密的高端會所,要經過門迎、大堂人員的質詢和盤問等幾道“關卡”,還要報上“介紹人”的身份姓名,被“認可”后才可進入。經由熟人介紹,記者被營銷經理“囑咐”:“如果有領導干部,來時最好開私家車。”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會所腐敗已成為一種新型賄賂方式。”復旦大學教授劉欣認為,應當防范的是,極少數官員通過這樣的場合,將權力資本轉化為其他人的社會資本。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