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生產許可證已成為中小食品企業最大的負擔。”說起多年的辦廠經歷,濟寧梁山縣一食品廠老板李健(化名)一臉苦笑、滿腹苦水,“一個證辦下來縣、市、省三級就要花費五六萬元,每年養證費近三萬元,中小企業利潤微薄、難以承受。”
山東汶上縣一位面粉廠老板坦言,申請許可證許多手續流于形式,與食品安全關系不大。如每個企業都要設立辦公室、財務科、采購科、車間主任、質檢科、銷售科等部門,他的工廠小、人數少,沒有這么多管理人員就只好找人替名。許多制度買回后就束之高閣,數十種日常生產需要填寫的記錄表格基本是每三年換證前集中突擊填寫的。而事關食品安全的水質檢測報告則要求企業送樣檢測,檢測機構只對來樣負責。包括李健在內的部分企業主擔心,濟寧部分地區地下水、自來水不達標,為了過關干脆購買礦泉水送檢。
一家中型規模企業的董事長說,許可證審批繁瑣,食品事故仍然層出不窮,是因為包括三聚氰胺事件在內的所有事故都源于生產環節。許可證是對一個食品企業基本生產條件的審查,達標了就應放行。現場審查時,企業打掃的一塵不染,生產時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重審批輕監管,無法有效阻止食品事故的發生。
一個引人注意的細節是,每個食品外包裝上都有藍白相間的“QS”標識。原來它是英文“QualitySafety”的縮寫,即“質量安全”。如今,當消費者再看到“QS”標識,原有的含義卻被更換為拼音“QiyeshipinShengchanxuke”,被解釋為“生產許可”。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