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近期通報,各駐京辦事處接待數量同比平均降幅達70%。按照規定,國家近年集中撤銷625家駐京辦事機構,并嚴禁以變換名稱、轉移駐地等形式變相保留。然而,記者走訪發現,很多應撤銷的縣級駐京辦紛紛改頭換面,有的改名為“在京工作人員服務中心”,有的改為“駐京聯絡處”或公司、會館。
駐京辦的辦公地點更加隱蔽。有的縣級駐京辦把辦公室設在居民小區,有的依托酒店旅館變通運作。南方一縣級市在北京一居民小區買了一個單元的房產,作為駐京聯絡機構的辦公場所。這個縣級駐京機構工作人員包括一名負責人、廚師、保姆等7人。這位“駐京聯絡處”責任人告訴記者,“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和原來基本一樣,“仍享受正科級待遇,編制在縣里,工資照常發。”
一些駐京辦每年花費財政資金動輒幾十萬元、數百萬元,這些錢究竟花到哪里了? 西南某省駐京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何接待都有具體規定:省級領導來了要正式接待,包括吃住行;廳局領導來了大多是提供方便,包括接送和住宿,一般不負責吃飯餐飲。這位工作人員透露:“我大致算了一下,去年平均每天接待省級領導5次左右,一年僅公務接待就超過2000次。”駐京辦餐飲既安全,又有特色,成為公款吃喝的重要場所。一位知情人士說,很多駐京辦的廚師、原料都是直接從當地調運過去的。當地干部進京,經常會以“一起吃頓家鄉飯”的名義,宴請一些領導干部和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
縣級駐京辦為何難說再見?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地方建設發展項目審批很多都集中在中央各部委手里,“跑部錢進”成為投資最少、見效最快的途徑。“你不跑不送,吃了暗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跑、一起送。”專家指出,從長遠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鏟除“跑部錢進”的土壤,從根本上杜絕駐京辦亂象。(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