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關抗日“神劇”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劇中的英雄們憑借過人的“武藝”,竟然手撕鬼子,扔手雷炸飛機,招來不少吐槽。那么,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傳統武術,在這場20世紀中國最慘烈的戰爭中,究竟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游擊隊中的“少林弟子” 抗戰期間,部分廣東民眾在佛山鴻勝館負責人錢維方、革命黨人吳勤的組織下投入抗戰。錢維方是廣東三水縣黃塘鄉人,清末出生于佛山,泥水匠出身,是佛山鴻勝館創始人張炎傳人陳盛的首徒,而張炎又是蔡李佛始祖陳享的關門弟子。由于蔡李佛拳可以上溯到福建南少林寺,因此錢維方和其弟子吳勤師徒,也可看做“南少林武術習練者或傳承者”。
1937年,錢維方、吳勤從香港回到佛山,主持鴻勝體育會(原鴻勝館)會務,領導會員投入抗戰。首先,他們在鴻勝館內開設殺敵大刀教練班,并派人到一些學校教授南少林武藝;其次,舉辦防護團,由鴻勝館內的一批名醫教授緊急治傷法。1938年,他們還在順德、南海交界的地方組織了一支“人民抗日義勇隊”。當時,國民黨廣東省省黨部書記湛小岑及廣州市長曾養甫聽聞后,將吳勤所部編為廣東省抗日游擊第二支隊(簡稱省游二支隊),吳任支隊司令員,活躍在南海、番禺、順德一帶,打擊日寇,不斷壯大隊伍。1940年,吳勤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隊伍改造成重要的抗日武裝,并在多次戰斗中屢立戰功,特別是在三次保衛大良鎮、西海殲滅戰、奪取南村七星岡、進攻番禺市橋李朗雞偽軍及金橘嘴激戰等戰斗中英勇過人,讓日、偽兩軍聞風喪膽。
抗日“俠客”只身擒敵 作為中國傳統武術象征的“俠客”,在抗日時期也存在。比如,福建著名拳師黃性賢。黃性賢是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前嶼村人,自幼習武,精研白鶴拳、羅漢拳。曾在上海潘家弄設館收徒。1934年,他回鄉參加武術“縣考”和“省考”,分獲冠軍和亞軍,聲名大振,在抗日戰爭中,他將自身的武術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
1941年4月福州淪陷,黃性賢被閩侯縣長段志堅委任為“北鼓臺抗日特務大隊長”,組織隊伍到南嶼一帶游擊抗日。后在州尾截擊日本的糧船,到貓頭山偷襲日軍的陣地,兩戰皆勝,繳獲日軍幾十支槍械。不久又單槍匹馬深入后嶼村,活捉日軍電訊兵上士班長阿部文雄。1944年9月,日本第二次攻陷福州,黃性賢再次回到游擊隊,10月,同江秀清、何震一起率隊襲擊駐守在福州臺江的日本小分隊,但因守在北嶺的“國軍”沒有配合好,只得撤回。
1944年,由他任總教練的“福州青年國術研究社”遷到閩侯南通潘厝邊祠堂,社員積極參加抗日游擊隊,日夜練拳,操練大刀隊。其間,游擊隊阻截敵人糧船,擊斃日軍3名。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