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最適合做女友職業”排行榜中,“護士”絕對名列前茅。可也不是所有護士都能享受到這份追捧。在婚戀市場上的遭受冷落,都是因為她們的“護士”稱呼前面多了兩個字——男科。
怎么看,相貌清秀、脾氣溫婉的陳婷都應該被未婚小伙們哄搶才是,之所以在婚市“滯銷”,據其本人分析,皆因“我這份工作在男人們看來太生猛了”。
在男科醫院的工作經歷,讓陳婷感覺很特別:“以前在綜合性醫院工作,每天還能看到女患者。現在不同了,來醫院的全是男性。”更令陳婷尷尬的是,之前她的工作主要是為患者配藥、送藥,到新單位后進了治療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經常需要暴露生殖器,而我每天都要對不同的男性說出‘把褲子脫了’這類話……對方配合還好,大家都當做一次任務來完成。最怕碰到那種害羞的男性,他一扭捏,我就唰地一下臉紅了。”還有一類患者也是陳婷最怕遇見的:“有些患者褲子一脫,就開始色瞇瞇盯著我,用奇怪的語氣問我‘好不好看呀’。”
好在醫院有規定,護士在工作時間必須佩戴口罩,“每次遭遇尷尬,我都會安慰自己:出了醫院門,把口罩一摘,再換掉護士服,應該沒人能認出我吧?”
或許是常看《我們約會吧》之類相親節目的緣故,陳婷喜歡把自己有過接觸的那些個相親對象稱為“男嘉賓”。
“喲,姑娘長得真好!多大啦?沒談朋友的話,我這有個合適的男青年……”自22歲起,陳婷每次陪同父母去親友家串門,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話。陳婷說,最初幾年,這話聽起來不僅讓自己美滋滋的,也讓父母倍有面子。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壓力很快就蓋過了好心情。
回顧5年來的相親經歷,陳婷自稱最怵“個人情況介紹”這一環節,“被問到職業,我永遠不知道該怎么回答——說自己是名護士,對方連連點頭贊許;可‘護士’前面再加個‘男科’,‘男嘉賓’立馬變臉、撒腿就跑。”“撒腿就跑”四個字用在此處,陳婷認為一點兒都不夸張。
2007年底,陳婷利用年假回老家見了父母安排的首個相親對象,從此開啟了自己的“相親生涯”。
“雙方家庭一起吃了頓飯,看得出他家對我印象很好。”餐后,“男嘉賓”又殷勤地邀請陳婷單獨喝咖啡,“我們聊了很多,包括性格、經歷、朋友等。原本進行得很順利,但一聽到我是男科醫院的護士,他當場就差點噴咖啡!”隨后,氛圍變得很尷尬,“他總問我工作中會不會有特別的感受。”陳婷說,對方的眼神讓她有種被當作“怪物”的異樣感。為“pass”掉這個男人,她笑著回答:“最特別的感受是——看多了都不想再看了!”結果正如陳婷所預料,“他借口接朋友電話,跑了。”
又到年底,人人期盼著放大假,可對于現年29歲的陳婷而言,這意味著可怕的“相親季”即將再度到來——“5年的相親史中,我已經不知道‘黃’掉過多少個‘男嘉賓’了……”這種“打擊”讓陳婷甚至不大情愿回家面對父母,干脆編排出一段“戀情”,想就此躲過年底蜂擁而來的相親飯局。
摘自《今日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