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會遇到矛盾,發生激烈的爭吵。一般的爭吵并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問題,但是過于頻繁,或者過于激烈的爭吵,甚至是產生了家庭暴力的爭吵,難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除了讓孩子恐懼之外,還可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會了這種不健康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模式。
我曾經接待過這樣的一對父母。一個四歲男孩,模樣長得很可愛,卻被幼兒園懷疑有智力問題,所以媽媽帶他找心理醫生。在陌生人面前他沉默不語,表情呆滯,面對反復詢問也只是點頭搖頭作答。經了解,這個男孩在幼兒園也沉默寡言,不與同學交往,老師提問時他也不敢回答,有時由于過度緊張,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這是一種典型的兒童緘默癥。究其發病原因,原來是在孩子兩歲時,父母感情不和,其父性情粗暴,經常打罵妻子和孩子。有一天,孩子想大便,要母親帶他去廁所。而正在與妻子吵鬧的父親卻大發雷霆,手執木棍追打妻子,結果正打在孩子身上,孩子嚇得大哭,同時把大小便拉在了褲子里。過后,母親邊給他洗澡邊罵他,把對丈夫的不滿都發泄在孩子身上。從此以后,這孩子有話不敢對大人講,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還落下了大小便失禁的毛病。好端端的一個孩子,就這樣成了父母感情糾紛的犧牲品。
爭吵是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大人這種激烈的情緒,在孩子眼里會有怎樣的解讀,恐怕是很多父母沒有認真考慮過的。其實孩子的觀察點和大人完全不一樣。打個比方,我們去逛街看到的是櫥窗里的擺設,五光十色的街景,而同樣的場景里,孩子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腿和鞋子而已。大人的激烈言行,比較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害怕、悲傷、無助等負面情緒。大多孩子都會以哭來表達自己的這些情緒。有時候,也會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個案,夫妻兩個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受驚的孩子嚇得大哭,小便失禁了。幾年之后,孩子都已經上幼兒園了,但是只要一緊張恐懼還是會小便失禁。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孩子們大多會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特別是有些時候,夫妻之間鬧矛盾,卻把孩子當出氣筒,這會造成孩子心中的黑色記憶和黑色自我認知。孩子會覺得“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我不聽話,都是我的錯”。有些孩子拼命努力讀書,希望父母能喜歡自己,減少爭吵。他們把父母的不和歸咎到自己身上,結果一生都很自卑,遇到問題時,還容易采取自殺等極端手段。一般來說,六歲以后的孩子才能對父母吵架的問題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到青春期以后,才會完全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
在孩子心理發育的過程中,如果夫妻關系不好,父母的不良情緒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孩子就會無法面對某些情緒,出現焦慮、緊張、害怕,而這些情感反應都直接指向被遺棄感,孩子也會因此變得喜怒無常。
在孩子心里,最擔心的是得不到關愛和被父母遺棄。父母千萬不要用遺棄來嚇唬孩子,不管是在開玩笑,還是在發怒的時候。比如,我們常聽到母親在和父親大吵一架之后要回娘家,然后對一旁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大吼:“走不走?你不走,媽媽走了啊!”這樣講,會引起孩子心靈深處的害怕與被遺棄之感,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危害不亞于真正的遺棄。
由于三歲前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性極強,對他而言,只要在父母身邊就意味著安全,如果父母揚言不要他了,或者父母經常爭吵、鬧離婚等,孩子就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從而出現心神不寧、夜間哭鬧、糾纏父母等表現。由于孩子表現得特別粘人,往往會影響到父母的行動,因而受到沒有耐心的父母的呵斥或看到父母厭煩的神情,這將進一步強化孩子被遺棄的感覺。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不要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遷怒于孩子。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間的爭吵、冷戰等行為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甚至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無足輕重的,產生深切的被遺棄感。在被遺棄的恐懼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后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如對自己和他人都缺乏信心,性格孤僻,難以駕馭人際關系,對生活的看法容易悲觀等。
對已經出現被遺棄感的孩子,父母要加倍愛護,要反復告訴孩子,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明白父母決不會遺棄自己,從而產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