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的一天,半夜從外院轉來一個小女孩,被父母抱到病房時臉色蒼白。門診超聲考慮腸套疊,這是一種兒童常見病。
這個孩子發病時間很久了,肚子脹,臉色蒼白,肚子可以摸到長條的包塊,不哭也不鬧??催^孩子后,我覺得病情已很危重,完成手術準備后就馬上進了手術室。
手術開進去,里面的情況和術前判斷一樣,腸套疊,而且是小腸套疊,一種更少見、更難復位的類型。套入的腸管長達一米,這一米的腸管呈暗紫色,只有局部稍有點血色,腸壁上還有一個息肉樣腫物,這個直徑不到兩厘米的腫物就是誘發腸套疊的元兇??粗@樣的腸管,我對助手說恐怕留不住了,得切。
也就是在量完腸子這幾分鐘后,原先暗紫色的腸子有些紅潤了,解除壓迫之后,腸子的供應血管恢復了血流,已經缺血的腸子似乎漸漸開始緩過來。
這時候我開始猶豫了,切,還是不切?切的話,不用擔心后期腸壞死的問題,不需要做兩處腸吻合,但是孩子將失去一半的小腸,可能導致發育落后。不切的話,現在不太好的腸子術后出現遲發壞死風險不小,這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而且在切除腫物及腸壁破口兩處腸管后還要做兩處的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瘺的風險要增大至少一倍。
在腸管可疑壞死的情況下,切除肯定是符合原則的,我可以很坦然地跟家長交代,這個腸子留下來風險太大,為了安全,還是切了。哪怕術后真的出現了短腸綜合征,肯定也怪不到我頭上來,因為沒誰能保證它留下不會出問題。切除對孩子來說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對手術醫生來說肯定是更安全的選擇。
在腸管有存活機會的情況下,不切除肯定也是符合原則的,在腸管顏色紅潤,血管有搏動的情況下,留下來肯定也沒有錯。如果留下來的這段好了,皆大歡喜,孩子保全了幾乎全部的腸管,醫生也會很有成就感。但如果又慢慢壞死了,那將導致大量毒素吸收,甚至腸穿孔,就可能要了孩子的命。真要出現這種情況,醫生自己的挫敗感什么的就不提了,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孩子手術后死了,家長即便不和你拼命,也很可能大鬧醫院,索要巨額賠款,自己也可能一輩子在醫院抬不起頭。
切或者不切,可以影響一個孩子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甚至醫生自己的命運。
當然,作為一個在臨床上摸爬滾打很多年的外科醫生,對這種狀況已經習以為常,這些分析也是條件反射一般在腦海里瞬間完成。雖然套疊腸管切或者不切可以猶豫一下,但長有腫物那一段腸子是必須切除的,切那段腸子的時間正好也可以作為腸管血運的觀察期,所以,我毫不猶豫就開始動手離斷腫物所在腸管對應的系膜了。幾分鐘后,系膜斷好了。這時,再檢查原來發黑的腸管,腸管竟然已經紅潤了,雖然腸壁仍然水腫,但腸管顏色和正常腸管幾乎沒有區別,系膜血管也在搏動,面對這種腸管,我敢肯定絕大部分醫生都下不了手去切除的。我和助手都長出一口氣,終于不用把孩子那么長的腸子切掉了。
手術后,孩子回到病房就持續發燒,體溫就沒低過38.0度,心率快,肚子脹。術后第三天,孩子的狀況依然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已經有休克早期的表現,于是轉入了ICU??刹∏槿栽趷夯菘税Y狀越來越嚴重。在術后第五天清晨,我們一致決定再次手術。雖然這種病情下再次手術的風險極大,但再次剖腹探查恐怕是孩子唯一的希望了。
在五天之內進行第二次手術,很多家長都無法接受,但孩子的父母沒有任何質疑和怨言。一是家長知道孩子來的時候已經很危重,而且術前術后都交代過再次手術可能,各種預后的可能性都做過很詳細的溝通;二是孩子父母確實通情達理,對我們有著充分的信任。家長沒有任何怨言地簽了同意書,然后默默地看著我們把孩子推進了手術室。
第二次手術,雖然術前也猜到各種可能性,但目睹了里面的情況仍是讓我如墜深淵:腸壞死,第一次被套入的那段腸子已經完全壞死了,壞死組織釋放的大量毒素以及并發的感染,是導致孩子術后病情持續加重的罪魁禍首。我們只得把壞死腸管作了切除。
走出手術室,我心情沉重地向家長交代了手術中的情況,并告訴他們第二次手術雖然做完了,但因為孩子之前的感染太嚴重,術后恢復仍然不容樂觀。也許是見過聽過太多醫鬧,孩子父母的表現真是讓我動容,除了感謝我們的搶救,沒有一點猜疑,沒有一句質問。這種信任反而更讓我心生愧疚,雖然我當初也是想著為孩子好,為了給她多保留一米的腸子,但現在事實證明我的決策是錯誤的,不但沒有留住腸子,還將孩子置于命懸一線的境地。我只能在心里暗下決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把孩子救回來。
再次手術后,病情似乎并沒有好轉的趨勢,術后兩天心率都維持在200次以上,由于炎癥介質影響了血管的通透性,孩子全身水腫,眼睛都沒法睜開,肚子脹得像皮球,感覺死神就蹲守在她旁邊等她咽下最后一口氣。那段時間,內疚、擔心、恐懼、焦慮時刻折磨著我,根本睡不著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ICU查看她的病情變化,值班時只要空下來就守在她的床邊,盯著監測指標的波動,盼望著奇跡降臨逆轉病情,但奇跡遲遲沒有出現……
接下來的好幾天,每天去檢查這個孩子的時候,都是孩子媽媽默默守在ICU門口,看到我就跑過來詢問病情。我問孩子爸爸怎么不來了,她說這段時間因為孩子生病,他一直沒開出租車,損失了很多錢,現在孩子住在ICU里面,看不到孩子也幫不上什么忙,還不如去開車賺點錢交醫藥費。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嘆,為孩子有這樣的父母感到慶幸,也為自己能遇上這樣的病人家屬而慶幸。
也許是ICU醫生和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也許是幸運之神的眷顧,終于,在術后一周,在我已處于絕望的深淵時,孩子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轉的跡象,漸漸有了排便,心率逐漸下降并平穩,全身水腫慢慢消退。她在術后十幾天后出了ICU,回到了普通病房。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孩子完全恢復了健康,恢復進食后也沒有出現短腸綜合征的癥狀,順利出院了。
出院那天孩子父母對我們醫護人員都千恩萬謝。見證了整個治療過程的護士說,她的恢復比以往任何一個孩子的康復都讓人高興。
雖然我們幫這家人申請到了一萬塊的救助基金,到出院的時候,仍然欠了三萬多元,沒有人和家長提欠費的事情,我們默許孩子出院了。也沒有人去催過賬,三個月后家長自己回到醫院把所有欠賬全還上了。整個治療過程歷時近一月,歷經艱險磨難,但結局很完美,還有些感動。
回過頭看,從醫以來,做過的腹部手術自己都數不清了,但遲發性腸壞死還是第一次碰到,如果重來一遍,我能否作出不同的選擇來避免這次術后并發癥?恐怕未必。
醫學發展到今天,有了很多進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開刀或者不開,開了后會發生什么,需不需要再開,什么時候再開,很多時候都是依靠醫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估算,根據概率的大小,收益和風險的權衡去做出決策。決策正確率的高低和醫生的素養、訓練有關系,但很多時候也和運氣有關系,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是人就會犯錯,水平最高的醫生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經驗和教訓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正確率,但永遠無法保證不會犯錯。
對這個孩子,如果第一次手術中評估是100%可以存活或者會壞死,那都不需要猶豫就可以做出選擇,但現實是醫學問題大部分時候都不是100%,很多時候要面對的是60%對40%,甚至51%對49%,又該如何抉擇?哪怕是99.9%對0.1%,會壞死的機會很小很小了,但誰又能保證不碰上了那0.1%?發生了對病人說就是100%,如果病人和醫生一樣可以認可那0.1%的風險,我相信所有的醫生都愿意去冒這0.1%的風險去爭取那1米多的腸管。99.9%的正確率對醫生來說是很好的成績,做1000個手術,999個都沒有問題,但剩下的那1個出問題了,就可能讓一個病人失去生命,我想也沒有醫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現問題甚至死亡,絕大部分時候,醫生和患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戰勝疾病,患者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但因為種種原因,中國醫患關系的現狀是劍拔弩張,醫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一方面患者經常質疑醫生的醫療措施是不是摻雜了自己的私利,只要有了不好的預后,不管醫生是否有違診治規范,都討要說法,甚至訴諸于暴力,以致殺醫血案頻現。另一方面醫生為了盡量減少漏診誤診,多做檢查,不敢采取有效、對患者有利但可能要冒一點風險的措施,或者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干脆讓患者自行去選擇方案;不敢收治疑難復雜、預后不好的病人,遠離有猜疑行為的病人,結局就是醫患兩傷。
而這個故事里,我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的寬容,才能讓我們正視治療中的失誤,全心全意投入到救治中去,也正是因為醫患之間完全的信任,才最終攜手化解了診治過程中的一個個危機,爭取到了每一份希望,戰勝了死神,挽回了孩子生命。
(作者系深圳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醫生)